作者:吳典蓉
前總統陳水扁17年來第一次公開發表演說,果然一鳴驚人,不是他的內容有多勁爆,而是他講出民主政治運作的常識,在此刻卻有如空谷足音,陳水扁果然因為這番談話遭到青鳥及綠營側翼無情的攻擊,更證明台灣政治離常識遠矣。
前總統陳水扁日前受到凱達格蘭學校邀請,以「台灣民主的韌性與轉型」發表公開演講,要不是保外就醫的尷尬身分有遭質疑之處,否則,作為第一位讓台灣達到政黨輪替卻因少數總統而受困的陳水扁,確實有資格對台灣民主提出反思,陳水扁演講過程隻字不提賴清德,但他直指當前最大的政治問題,可以說,已遠離權勢的陳水扁,他對話的對象其實是目前的民進黨當權派,尤其是總統賴清德。
例如,前後兩位總統的民主觀就非常不同,陳水扁當日演講時說,民主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多元、包容,而且要權力分立、互相制衡,陳水扁還用強調語氣說,「民主一定要有制衡」;另外,陳水扁也說,民主不是一言堂,沒有誰最大不能批評,不能說意見不同就是「xx同路人」。
賴清德在元旦講話時也解釋了所謂「更大的民主」,第一,是守護民主憲政體制。他說,行政院依照憲法有向立法院提出覆議的權利,其他憲政機關也有權提出釋憲,讓司法院憲法法庭做出判決來維護憲政秩序,明確憲政分際。
賴清德表示,民主另一個面向就是「人民作主」,針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人民依法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人民可以展現當家作主的精神,這就是他說的更大的民主力量。
前後總統民主觀相比 賴清德少了「制衡」跟「多元包容」
和陳水扁的民主觀相比,賴清德的民主觀少了兩個元素,第一,「制衡」不見了,難怪他視立法院監督為寇讎,而少了制衡監督的「人民作主」,最後發展成民團瘋狂擁護政府、攻擊在野黨的大罷免行動,民團監督並無執政權力的在野黨已經舉世罕見,台灣的罷免團體還配合執政者發起仇恨動員、欲除在野黨而後快,消除還有一點微弱監督力量的在野黨立委,與其說民團或賴清德痛恨在野黨立委,不如說他們痛恨「制衡」這個機制,會讓執政權綁手綁腳,只是,民主少了制衡機制,還能算是民主嗎?
比「制衡」遭淡化更嚴重的是「多元包容」的消失,民主要能維繫,多元包容是必要的政治文化,陳水扁說,不能因為意見不同就指控他人為「xx同路人」,台灣的現狀是,民進黨要角柯建銘及綠委自去年在野黨發動國會改革修法後,就一再指控藍白陣營是「中共同路人」,這個指控正是罷免團體堅持發動罷免的根據,無論這個根據有多麼薄弱;然而,即使深綠陣營的林濁水、王世堅,偶爾提出不同意見,也會被戴上「共匪」的帽子,甚至曾推動一邊一國的陳水扁現在可能也被視為「中共同路人」,少了多元包容的政治文化,即使同黨同志都可能成為「中共同路人」,再小的異見都可以入罪於人。
陳水扁任期後段身陷貪污案,以及2004總統大選前後的政治對立,都影響了陳水扁在台灣民主史上的定位,即使如此,陳水扁當年面對關鍵民主問題,都比後來的民進黨籍總統來得堅定,例如,陳水扁曾宣示任內絕不關電視台,他說,「媒體罵得不對政府不會倒,阿扁被罵10年了也沒有倒,媒體的任何報導或評論,固然可以大膽假設也要小心求證,如有不實也不是用政治力來介入,而是要透過市場機制,由閱聽者做最後的裁判。」這種對民主和言論自由的信心和豪氣,在今天已經看不到了!
介入朝野攻防 大法官威信恐蕩然無存
陳水扁當天除了談民主外,另一段較不受注意的談話,其實是「政治領導」及法治的精髓,他說,「大法官不是萬能的上帝,不要每件事都要請大法官出來做公親,很多政治攻防、朝野攻防,大法官最好不要再捲入,不然連大法官的威信都蕩然無存,也不要利用大法官,陷其於不義。」
陳水扁這段語重心長的談話,確實點出當前的關鍵問題,賴政府不願面對及處理少數政府的結構性問題,卻將因此產生的政治衝突全部推給憲法法庭處理,憲法法庭在國會改革法案一面倒偏向行政權的作法,確實已讓自己的威信蕩然無存,連「做公親」的本錢都沒有了,而這正是賴政府放棄政治領導及協調必然導致的後果。
和賴清德一樣都只拿到近4成選票,陳水扁面臨更不利局勢,他當年停建核四引發罷免風暴,核四停建案也曾送請大法官解釋,解釋文出來後仍是由當時的陳水扁政府與立法院協商恢復興建;換句話說,作為國家領導人,總統必須負起溝通朝野的責任,大法官可以解釋法條,但政治運作仍要靠國家領導人積極尋求共識,而這一個協商課,和民主課一樣,賴清德可能都需要補考重修。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