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孫立方VS.無辜的附中生(風傳媒)

無奈的孫立方VS.無辜的附中生(風傳媒)

兩岸關係特殊,法律解釋特殊,搞得不少人處境尷尬,諷刺的是,威權時代的尷尬還沒這麼尷尬,倒是民主化之後的尷尬更尷尬。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升中將被質疑有沒有放「放棄大陸戶籍證明」,是否違反《國籍法》;一位師大附中生申請國防醫學院却因為「在台設籍未滿二十年」被拒絕;兩樁案例,正好可做為「台灣人的為難」的對照組。

「義士」晉升中將,救總慘遭清算

孫立方是出色的國防部發言人,畢業於政戰學院,在《青年日報》從記者一路幹到總編輯,他的特殊不在表現優異,而在家庭背景特殊,他是在兩岸開放交流前的一九八二年隨母親赴日探親「投奔自由」,來台四十三年,歷任軍職層層考核,「國家忠誠」無庸置疑,若非最近民進黨賴政府舖天蓋地要求陸配重新提出「棄籍(中國國籍或戶籍)證明」,否則將撤銷其國民身份,他也不會成為箭靶,被拿出來消遣。

首先,他當年來台時已經十四歲,年紀雖小,但在大陸肯定有「戶籍」,兩岸開放前來台,又一直在軍中工作,「回大陸」放棄戶籍可能性是零,就更談不上放棄中國國籍;而他和母親來台並未大張旗鼓比照「駕機投奔」的義士宣傳,很難講對岸會不會「剪報註銷其籍」,所以他自陳「從來都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之說,是他個人認知。

但他和母親是在兩岸開放前經救總(大陸災胞救助總會)協助下來台,也就是所謂的「反共義士」,當年的「威權政權」不會蠢到要投奔自由的「義士」回大陸棄籍後才能取得台灣(中華民國)身份,簡單講,一旦來台落戶,他的「台灣人」身份就確定了,他的「國民待遇」與一般台灣人無異,也沒有定居多少年才能取得身份的限制。對比兩岸開放交流後的民主台灣,對待陸配和陸配之子的手段,孫立方該慶幸母親帶著他,早來一步。

當年低調來台的「反共義士」不只孫立方一人,也都在救總協助下取得身份,甚至工作安排。孫立方無限光榮晉升中將的同時,救總却成了民進黨定義下的「國民黨附隨組織」,資產全遭政府沒入,救總提起訴訟經二審敗訴確定。

其次,孫立方報考政戰學院的時候,至多來台六年,若照現行「設籍二十年」始得報考的規定,他不可能有往後半生的軍旅生涯。對比之下,在台灣讀書長大的附中生,却無緣報考國防醫學院,豈不冤枉?

國防醫學院曲解規章,「台商之子」也中槍

這位倒楣的附中生,是「正港台灣人」,父母皆為中華民國國民,只因為當年在大陸工作,並在南京生下孩子,兩歲時孩子回台入籍,這位附中生既不能選擇出生地,也沒能力辦大陸戶籍,不要說他不能,他的父母也不能,兩岸皆是「屬人主義」,不會因為孩子生在中國就成為「中國人」,台商不能因為在大陸工作就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即使有了居住證也不代表能取得「大陸戶籍」,給居住證,是給予其國民待遇的方便,却不表示成為國民。

國防醫學院的招生規章的確明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二十年(港澳人士設籍十年)」始得報考,重點是,他的父母既都為中華民國國民,怎麼會依「大陸地區人民」的規定審核其報考資格?國防醫學院不是不懂法律就是曲解法律,或者在當前緊縮兩岸關係的氣氛下「擴大適用」。

台灣人莫名其妙成為「大陸地區人民」,難怪這位高中生不服,這不是一位高中生的事,根據陸委會在二0一八年修訂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五條,認定陸配子女在大陸地區出生,如未在出生一年後回台設籍,就會變成「大陸地區人民」,簡單講,未來陸配生養的「新台灣之子」就因為陸委會的「內規」,喪失報告軍事院校的資格,據估計,五到十年內是「新台灣之子」上大學的高峰,每年有一到二萬人;更嚴重的是,照國防醫學院的說法,這位附中生的父母皆為中華民國國民,只因為出生地在南京,就比照「大陸地區人民」予以資格限制,此例一開,權益受損的不只「陸配之子」,還包括生在大陸的「台商之子」。

持平而論,兩岸關係緊繃,台海風雲不知何時一夕色變,年輕學子不報考軍事院校還有其他選擇,國防醫學院拒絕這位附中資優生,損失的是學校,可嘆的是政府在內部找敵人的網羅罩下,法律解釋能扭曲至此,可笑的是,陸配之子或台商之子,既沒有報考軍事院校的資格,也沒有拒絕兵役的權利。

前總統蔡英文曾說,在她任內沒有人要為他的認同抱歉;她卸任不到一年,不要說認同,有人還得為自己「政治不正確」的出生地而抱憾;饒是天才發言人孫立方,看到自己的中將軍階,再看看年輕人的處境,大概也不知從何辯解吧。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