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的大外宣為何讓綠營不爽(吳典蓉)

《經濟學人》的大外宣為何讓綠營不爽(吳典蓉)

作者:吳典蓉

這個世界有許多例外論,如美國例外論、中國例外論等,例外論通常是強權的產物,但不算大國的台灣也有一種例外論,那就是民主例外論,各種民主標準放到台灣都不適用;這一期台灣再度躍上《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主題是台灣面對中美擠壓的困境,但專題文中不能免俗的提到台灣政治嚴重對立現況,其立論基礎就是典型的台灣民主例外論。

在野黨大砍國防預算?經濟學人複製民進黨的認知作戰

政治對立在民主國家中並不罕見,美國政治也是如此,當然,像台灣目前因大罷免發展到「民主內戰」、敵對狀況已由政治人物擴散到民間的,真的是舉世罕見;換句話說,台灣政治確實極端對立,但經濟學人因此推論這樣的對立阻礙賴政府增加國防預算、降低對進口能源依賴、為危機進行準備(The resulting gridlock prevents Taiwan from taking decisive measures to raise its defence spending, cut its reliance on imported energy, or prepare for a crisis)的說法,則是複製了民進黨向來的認知作戰、甚至已到牴觸事實的地步。

就如經濟學人在同套專題另一部分提到在野黨大幅刪減國防預算的說法就有違事實,事實是,今年度國防預算最後只減列新台幣46億元,刪減數不到1%,其中有45億元是獵鴞專案報價價差,朝野一致同意刪除,換句話說,國防預算只刪了1億元。至於凍結744億,民進黨刻意模糊「凍結」是一種監督手段、和「刪除」完全不同,民進黨刻意混淆「刪」「凍」,這樣的認知宣傳說法,經濟學人也忘記媒體該查證的責任,完全買單;事實上,就如經濟學人之前肯定川普政府有意整頓五角大廈的主張,如果台灣的國防預算有浪費之處,立法院為何不能刪減,然而,對於這部分的監督,在野黨早就因畏於「親中」罵名而自我設限,今年度國防預算是10年來刪減比例最低,但一樣因此遭到攻擊,所謂宣傳,確實是可以完全背離真實的。

因政治對立而難以解決依賴進口能源問題?真相是民進黨一心廢核

至於在野黨阻礙政府進口能源依賴之說,更是不知從何說起,正如經濟學人及其他國際智庫分析,解放軍攻台最可能採取的作法是封鎖,面對封鎖,台灣有很多困境,但最大的困境首推能源,台灣天然氣佔比已近5成,而且9成進口,如果台灣遭封鎖,依照經濟部估計,目前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才8天,即使已經規劃的3個接收站順利完成,也只提升到14天,換句話說,台灣只要被封鎖超過10天就可能大缺電,屆時連維生都有困難、如何談到應戰。

不要說戰時封鎖,即使平時台灣就經常出現跳電危機,更別說要發展AI產業耗能的現實,面對這樣的能源困境,賴政府卻一意孤行執行核電歸零的政策,讓核三廠二號機在5月17日除役;核能這幾年在台灣重新得到民意支持,除了反全球暖化外,也是因核能最具能源自主性,是面對封鎖時最可靠的能源來源,民進政府卻寧願討好綠營反核基層,不顧國防大戰略,即使美國多次明示暗示也無意改絃更策,該黨受意識形態、神主牌綁架已到無可救藥地步,但這與在野黨無干,在野黨不但在立法院提出修法,希望保留核三延役空間,也打算推動公投來保留核電發展;說在野黨阻礙解決能源依賴問題,就是赤裸裸的謊言。

傅崑萁訪中後國民黨推國會改革?真相:民眾黨政見以美國會為藍本而提出

外媒為何買單甚至加工這些謊言?另一個例子是:經濟學人文中提到,國民黨團總召傅崑萁去年4月27日到中國見了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後,回台後國民黨就在立院推動「擴權法案」以削弱總統的權力,經濟學人畢竟是媒體,在此採取了以時間序來影射因果關係的手法,如果換成白話文,經濟學人隱含的批評,其實就如民進黨總召去年柯建銘一開始的指控:在野黨推「擴權法案」就是聽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命令。

時間序確實無法成為因果關係,因為民進黨和經濟學人口中的擴權法案,就是在野黨眼中的國會改革法案,其實是2023代表民眾黨參選總統的柯文哲政見,民眾黨只有8席立委,黨團總召黃國昌為了推動國會改革法案最後與國民黨結盟,民眾黨推動政見如何與習近平拉上關係;事實上,在野黨提出的國會改革法案,都是民進黨在野時的主張,民進黨換了位置就換腦袋,總不能自己在野時可以提,換成其他黨提就是親中;又有誰能預料到民進黨面對自己當年提出的主張,竟會焦土對抗,還召喚青鳥出籠、讓台灣陷入更激烈對立,因此讓習近平很開心?

經濟學人的民主例外論:台灣不配享有對權力可以制衡的民主

在野黨為何將國會改革列為第一優先法案,就是鑑於過去弱勢國會難以監督政府的困境,甚而,以黃國昌為主的在野黨版國會改革法案,從國會聽證、調查權到藐視國會刑責,參照的正是美國的國會運作,背後的理論基礎就是(類)總統制下該有的權力分立運作原則,說起來很複雜,一言以蔽之,就是陳水扁前總統說的,「民主就是制衡」;國會擴權在美國天經地義,在野黨想在台灣落實,就是「奢想」、「親中」,民進黨和經濟學人背後的心態不只是在野黨「不配」為國會爭取權力,更根本的是,台灣不配享有對權力可以制衡的民主,諷刺的是,這個想法和中國對台灣的想法何其接近,弔詭的是,以反中之名打壓在野黨,結果是讓台灣政治向中國更接近一步!

無線上綱「信美」的危機,經濟學人點出民進黨不願面對的真相

但即使經濟學人對台灣政治的解讀完全符合民進黨政府的認知作戰,但這次的專題報導卻還是惹得綠營不快?因為,民進黨其實是依靠兩種認知敘事來鞏固政權,第一種是將在野黨的監督行為打為亂台親中,這一點經濟學人也買單;第二種則是無條件相信美國會成為台灣的後盾,台灣朝野政黨沒有不親美的,但在民進黨政府運作下,親美成為一種信仰,「疑美論」更成為異端、甚至被打成親中;只是,民進黨政府無線上綱操作親美,自己卻成為最大受害者,拜登時代口惠而實未至,川普上台後台灣更是連中三拳,第一拳是台積電出走,第二拳是對等關稅,第三拳是台幣暴力升值,這三拳對台灣不只是民心受衝擊、更是實質利益受損,人民的情緒已從「疑美」蔓延成對政府的不信任了。當民進黨政府將「信仰美國」當成自己的統治基礎,又不巧碰到對強取豪奪毫無節制的川普政府,大家真能相信民進黨有能力及意願為台灣人民的利益把關嗎?

經濟學人點出了台灣「信美論」的困境,而這正是民進黨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