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漢化 自我否定(施正鋒)

去漢化 自我否定(施正鋒)

作者:施正鋒

台灣是多元族群的社會,然而,囿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見,政客對於族群現象戒慎小心、忌疾諱醫。其實,端視賴政府是否能夠因勢利導,及政治人物是否願意同舟共濟,族群多元未必導致政治動亂。一般是維持起碼的相互承認、平起平坐,不健康的作為是視若無睹、排他孤立、甚至強迫同化,最高的境界則是彼此同生共死、凝聚為命運共同體。

族群政治是我的學術專長之一,回國後,相關研究常被視為異類。由於傳統的分類是以漢人為主體,加上非漢即番的少數/邊疆民族,不免衍生漢化的期待,族群差異動輒被視為不祥,我曾在研討會上被痛批分化民心。我在二次民間制憲會議呼應先行者許世楷揭櫫的4大「文化集團」平等,推動族群平等入憲,被嗤之以鼻,獨盟主席黃昭堂以未曾聽聞委婉反對。

李喬在《台灣人的醜陋面》一書中指出「自大的福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黃娟寫〈客家人也是台灣人〉,我回以〈客家人當然是台灣人〉,從此與客家運動結緣。與原住民族運動的邂逅是獲邀與聞世界原權保障討論及入憲規畫,人權律師卻狐疑。阿扁總統應允立法語言平等、原民自治及反歧視,他至少體會少數族群的象徵意義。

民進黨在野時倡議社會公義,特別是對於弱勢族群的保障。蔡英文沐猴而冠,根本分不清利益團體、公民團體、少數族群,或弱勢團體之別,一律化為百工百業的扈從控制肉粽串,「國家組合主義」隱然成形。小英全面執政、食言而肥,原民菁英盡入殼中,自我閹割、裝聾作啞。

行政院官網將人口結構分為2.6%原住民族群、1.2%外來人口及96.2%其餘人口,引起軒然大波。一般國家在介紹族群結構不外由多到寡,人數不多的剩餘者則通稱「其他」。監委鴻義章認為現有漢番兩大族群論述壁壘分明、「漢族中心論」陷入單一族群視角,不利消除歧視或推動平權云云。果真幡然悔悟,否定對方即可促進族群平等?

當下民進黨政府以平權為藉口,試圖遮掩台灣現有人口都是先後由唐山/大陸遷徙而來的事實。不管閩南、客家或外省,或有不同程度的原民南島民族血緣,卻無法抹去漢人為主的語言文化。綠營人士津津樂道混有日本、甚至荷蘭的成分,竟然自我否定為殘餘的「其他」?

具有現代意義的民族並非依據相同的血緣文化,而是休戚與共的主觀認同。日耳曼人分布於德國、奧國、瑞士、列支敦斯登、比利時、盧森堡,難道他們會否認自己的族裔?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的國家有英、美、澳、紐、加,關係密切,更有情報分享的「五眼聯盟」。

有人不喜「中醫」,寧稱「漢醫」。台灣人戰前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猶習漢文、擊缽吟漢詩,賴清德政府借刀殺人,竟然連「漢」都避之唯恐不及?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5/15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