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
這是一個動盪不安、局勢詭譎的時代。從川普到尼坦雅胡,再到澤倫斯基,全球舞台上的狂人政治蔚為風潮。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將意識形態凌駕於和平之上,將個人意志置於制度之上。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視他人理性為軟弱,將衝突視為政治紅利,結果不僅拖累國家,更令世界陷入動盪。
如今,另一位意識形態狂熱的領導人出現在台灣。賴清德以總統身分發表「團結國家十講」,表面上是一份試圖凝聚共識的國政講稿,實則是一封充滿台獨話語、刻意挑釁中國大陸,有可能導引軍事衝突的「哀的美敦書」。其內容的核心,對內並非團結,而是分裂;對外不是備戰,而是逼戰。
與過去民進黨街頭出身、衝鋒陷陣的政治人物不同,賴清德是一位具有壓抑性格的意識形態領導者。他其實不敢與強者正面對決,只敢利用體制優勢打擊異己。他有孤芳自賞的狂人特質,但由於視野有限,也只能生活在自己想像的台獨世界中。
賴「十講」表面上談民主、談國家、談團結,言之鑿鑿,實則句句暗指藍白陣營為「分裂台灣」、「破壞民主」、「通敵賣台」。其語言設計,一方面挑動綠營基本盤情緒,另一方面以罷免、鬥爭、貼標籤等方式排除異己,徹底將「政黨差異」轉化為「忠奸二分」。這種操作非但無助於社會整合,反而撕裂台灣,將治理國家的高位變成操弄民意的戰場。
最令人震驚的是,賴清德在第一講中再度引用《舊金山和約》中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試圖從歷史法理上削弱中華民國的主權正當性。他進一步重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與中國無關」的句式,將「台灣」定義為一個獨立於中華歷史之外的嶄新國族體。
然而,這樣的論述早已超越「維持現狀」的底線,形同公然對抗「一中原則」,明確推動「文化台獨」與「歷史台獨」的雙軌策略。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無關,也已非「民國」。這已是向中國大陸赤裸裸地傳達一個訊息:台灣正在逐步完成「去中國化」的國族建構,並拒絕再與中國大陸屬於同一體系之內。這樣的表態,對岸如何可能不做出戰略評估與反應?
賴清德不但在內部排斥異己,在對外關係上也切斷所有「和統」空間。他以「反共」作為國家意志的標準,把「反共」與「愛台」畫上等號,將「親中」與「叛國」畫為同義,進一步使「和平論述」成為社會的禁忌話題。
當國家領導人以這樣的語言統攝輿論空間,當「反共」與「忠誠」掛鉤,當「新主權」成為一個無須討論、只須服從的教條,那麼兩岸對話將不再可能,而戰爭陰影也不再是假設。在這種情況下,「團結國家十講」根本不是「團結國家」,而是加速撕裂、主動挑釁、激化衝突的指導綱領。
賴清德口口聲聲說要守護台灣安全,但他的每一步其實都在拆除和平的地基。他真相信美國能在危難時挺身而出嗎?在面對川普的商人性格,「美國優先」是美國朝野共識之際,台灣是否仍該把自己的命運綁在一個遙遠且變化不定的霸權身上?
賴清德已透過「十講」向北京明確表示:「團結反共」、「鞏固與擴大台獨認同」是他未來的政治使命,在其任內已無意追求和平。賴「十講」是一封傲慢強硬的「哀的美敦書」,是一份逼迫對岸回應的戰書,也是一份將2300萬人民的未來當成賭注的豪賭文件。若北京一旦判定兩岸已失「和平統一」的可能,賴清德的這「十講」恐將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賴「十講」證明了,賴清德心中有傲慢,卻無慈悲;他的角色,是那個試圖將人民推向火線的賭徒。
*本文原刊114/6/29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