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子政(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
一場原本僅屬於司法程序的開庭,卻在一通電話後,瞬間轉化為人間悲劇。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於一日上法院開庭前接獲弟弟來電,得知摯愛妻子墜樓身亡的噩耗,當場情緒崩潰、泣不成聲。
這不是戲劇性的轉折,而是真實發生在眼前的血淚。這樣一位原本於政壇與市政上兢兢業業的公僕,怎會一步步走到今日痛哭流涕、咆哮質問司法良心的地步?這起案件不僅讓人重新審視容積率爭議本身,更讓人不得不嚴肅面對司法體系中,人性、情理、政治交織而產生的無情與壓迫。
彭振聲在柯文哲市長任內參與市政規畫與都市更新事務,因而涉入「京華城容積率案」。其在檢調偵辦中一度認罪,表示願意配合調查,只求爭取交保。但他不是基於承認罪責而「認罪」,而是為了讓身心俱疲的妻子放心,不再日夜憂懼;只是,這份對家人的深情卻未能換來合理的司法待遇。如今他的妻子選擇以極端方式告別世界,留下他獨自面對法庭的質問、社會的冷眼及撕心裂肺的痛。
司法應為公理與正義而存在,然而在長期的偵辦過程中,檢方高壓式偵訊、交保遲遲不決的手段,讓人質疑司法是否以查明事實為核心,抑或已演變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在壓力下,彭振聲選擇「認罪」,內心恐怕早已不在討論對錯,而是在面對「如何讓家人免於崩潰」的抉擇。當司法讓一個人必須透過「認罪」來換取家庭的喘息空間,這還有公正嗎?政治之冷,司法之硬,將一位事務官推至人生的懸崖。
對體制哀鳴,彭振聲在法庭上的哭喊:「良心在哪裡?」不是為了博取同情,而是出自心靈深處的痛楚與不甘。他不過是一個希望讓妻子安心、讓家庭平靜的丈夫,卻在政治壓力下被逼到極限,眼睜睜看著最親密的人在痛苦中離去。當司法變成不斷拉鋸、無限延宕的「手段」時,當政治鬥爭的火焰燒進法庭時,正義的天平還存在嗎?我們的司法是否已變形為一把無情的利劍,傷害了被拖入深淵的人?
彭振聲的個案不是孤例,在許多高度政治化的司法案件中,被告往往身處極端高壓與名譽摧毀的狀況。這些非法律的「附加刑罰」帶來的痛楚,往往才是最致命的打擊。如果司法失去人性,那麼它所造成的不只是冤案,而是永遠無法修補的人生慘劇,將人推入絕望的深淵。彭振聲的痛苦映照出政治與司法最冰冷的一隅,他的悲劇讓我們警覺到,下一位哭喊「我不想活了」的人,會不會是你我熟悉的人?
願彭夫人安息。這絕不只是個案的哀歌,而應是一場集體的反思。一個文明的社會不能讓司法正義淪為程序的殺戮,更不能任由體制的冷酷踐踏人的尊嚴。彭振聲的眼淚不該白流,他的吶喊應成為革新的起點,否則悲劇還將重演。
*本文原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