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彭振聲悲劇─用「不同意」票擋下政治追殺(張庭偉)

勿忘彭振聲悲劇─用「不同意」票擋下政治追殺(張庭偉)

作者:張庭偉(臺大法律系學生)

近期多份民調,包含震傳媒、美麗島電子報等,均顯示在即將到來的「大罷免」,其「不同意罷免」的民意高於「同意罷免」。筆者相信,這絕對是社會的主流意見。然而,主流民意並不等同於最終投票結果。當我們深入分析投票意願,可以看出,反對罷免者的沉默,可能導致他們所不樂見的結果發生。這不僅是藍白支持者的課題,更是所有期盼社會穩定、反對仇恨動員的中間選民必須正視的問題。

《鏡新聞》近日針對新北市六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民調,便完整說明了何謂「民意與投票意願」的巨大落差。以被罷免的「大熱門」葉元之委員(新北第七選區)為例,整體民意中有47.3%贊成罷免、35.9%不贊成,差距約一成。但若將範圍縮小至「一定會去投票」的民眾,贊成罷免的比例竟飆升至62.0%,不贊成者僅剩31.8%,可以說絕對會被罷免。

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其他選區。洪孟楷委員(第一選區)的民調中,整體不贊成罷免者(43.9%)遠高於贊成者(31.6%);但在「一定會投票」的群體中,贊成罷免的比例(53.2%)卻反超了不贊成者(41.6%)。張智倫委員(第八選區)與廖先翔委員(第十二選區)的情況亦是如此,皆呈現「整體民意不贊成,但特定群體的高投票率將主導結果」的風險。

「大罷免」絕非單純的政治事件,它的大背景,是藍白陣營及其政治人物,正遭逢一連串高度爭議的司法調查。這些司法行動的時機點與手段,已引發社會對於「法治」是否淪為「政治工具」的質疑。

以柯文哲市長任內三大案為例,從偵辦之初,檢方似選擇性地向特定媒體洩漏偵查細節與被告供詞,嚴重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形塑了「未審先判」的輿論氛圍。近日,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的悲劇,其妻子因不堪丈夫遭押、起訴的壓力而墜樓身亡,家屬與律師更在他妻子離世後,透露其認罪是「為了不讓太太擔心」,暗示背後另有隱情。立委黃國昌也揭露「不正訊問」的錄音,以及法界人士對檢方起訴證據多屬間接、「證據斷鏈」的質疑,都讓司法蒙上了厚重陰影。

這令人不安的氛圍,同樣延伸到了針對藍營的罷免連署的調查上。檢調單位史無前例地大動作搜索國民黨地方黨部,理由竟是懷疑黨工「抄寫」連署名冊。在罷免吳沛憶立委的第五選區,檢方甚至將所有與黨員名冊重疊的連署人,籠統地視為「抄寫」並起訴。這種作法,不僅是對公民的汙衊,更像是在暗示藍營支持者不具備自主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誠如立委吳宗憲所言,調查局將此類偽造文書案的敘獎標準,提升至等同「查察賄選」的等級,無異於創造強大誘因,驅使調查官「瘋狂查案」,其針對性不言可喻。

當司法天平傾斜、政治追殺氛圍瀰漫,沉默,就是默許。那些在民調中表態「不同意罷免」,卻又認為「不差我這一票」的藍白支持者與中間選民,必須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旦因為投票率的落差,讓罷免案輕易過關,無異於向當權者發出一個錯誤的訊號:透過司法與側翼發動的政治鬥爭是有效的。

其後果將不堪設想。綠營若在大罷免後的國會重回單獨過半的「一致政府」,賴清德政府將更加肆無忌憚。屆時,今日國會的制衡力量將蕩然無存,爭議法案、錯誤政策及浮濫預算將輕易通關。執政黨更可能挾此優勢,在2026年地方選舉中,透過政策買票與資源分配,創造一個有利的選舉環境,並為2028年的勝選鋪平道路。

那時,藍白陣營與中間選民的「沉默螺旋」將徹底固化,再難發聲。那些今日被司法針對的政治人物,恐將永無翻身之日;而其他在野黨的政治人物,也將生活在隨時被「抄家」恐懼之中。

726的投票,不只是單純決定幾位立委的去留,它更是一場對台灣民主及制衡機制的信任投票。對於所有反對罷免亂象的公民而言,冷漠與旁觀,就是對未來綠營擴權的推波助瀾。要對抗動員出來的仇恨,唯有用更堅定的意志走進投票所。投下「不同意」,這不僅是捍衛僅存的監督力量,更是在捍衛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保護我們自由的未來。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