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團結十講」1日晚間進行到第四講,雖然以「國防」為題,卻掀起其他方面的爭議,例如普發1萬元與台電補助之爭,又如要求讓軍人自動升等商務艙,一番話讓航空業炸鍋等等。然而,這些引發熱議的話題,卻掩蓋了「國防」這一講的真正硬傷,即賴總統將台美軍事合作「全都露」,究竟有效強化「抗中保台」的政治信條,還是製造台海動蕩不安的自曝其短,其「後座力」恐怕才正要浮現。
操作此地無銀三百兩,反倒加深兩岸疑慮
為了強調與對岸的軍事抗衡,賴總統的「國防」這一講,花了相當的篇幅,論述台美軍事合作關係。舉凡自詡要與「世界一流的美軍合作、協訓與交流」,上任後將國防預算提升到GDP的3%以上,細數近年來美方售台武器,以及美國對台多項軍事協訓、共同演訓與交流計畫,還揭露了去(2024)年26家美國軍火商訪台,「要打造台美國防共同供應鏈」。
事實上,當《美台共同防禦條約》隨著台美斷交而失效,美國與台灣檯面上的軍事合作宣告終止。美國方面則靠著《台灣關係法》,以及雷根(Ronald Reagan)時代的「六項保證」,始終在台海操弄著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軍事博弈,從而使得美台軍事合作,成為台海關係的一大敏感領域。特別是美國重返亞太,再度有意把台灣打造為一艘「不沉航母」,台灣做為美國軍事圍堵中國的戰略角色越加突出,反而致使台灣在中美對抗角力過程中,陷入了被動的地位與困境。
在賴清德上任之後,兩岸敵對關係趨於嚴峻。北京方面更加嚴防美國藉由台灣,把軍力部署到東南沿海的家門口;可是我方執政黨,則利用美國的「台灣牌」角色,在有意無意之間,也真的把自己當成了面向對岸的「軍事刺蝟」。例如今(2025)年2月21日進行「漢光41號演習」高階幹部圖上兵推,《軍聞社》事後公布照片,在國防部長顧立雄左邊,「意外」出現美軍印太司令部聯五次長巴格倫(Major General Jay M. Bargeron)少將的名牌。此舉無疑向外界宣示,美軍現任將領來台「督軍」的高度政治意義。
《軍聞社》隨後重發照片,裁切掉美軍印太司令部聯五次長少將的名牌,更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不管該張照片是否為「意外」,都透露了台美軍事合作,固然是執政黨必然的安全保障策略,卻也可能是令民間不安,同時加深兩岸疑慮的導火索。
世界烽火四起,美國安全靠山想像的崩解
賴總統在第四講中列舉去年訪台的美國軍火商,其實當時行程相當低調,他們來台參加的台美國防產業論壇更是不對外公開。賴總統如今高調宣揚,是否有意形塑「公開秘密」的印記,以營造美國軍事援台的氛圍,確實值得密切關注。畢竟川普(Donald Trump)回鍋白宮以來,伴隨美國「棄台論」而來的,莫過於台灣社會與日俱增的「疑美論」,民眾對於美國做為安全靠山的想像,不再如同過去那般牢不可破。
尤其是世界烽火四起,美國軍事實力的下滑,再加上川普「美國優先」路線下的戰略收縮,都是擺在世人眼前的事實。更何況從拜登(Joe Biden)時期開打的俄烏戰爭,美國堅持不出兵,而援助的彈簧刀無人機等武器裝備,在戰場上發揮不了實質戰果,都讓台灣百姓對於美國售台軍武項目,打上了更大的問號。此外,在美方「不對稱作戰」,以及在台海複製「另一個烏克蘭」的想定下,台灣對美軍購的自主性空間也越來越被限縮。
此前爆發的印巴空戰,以及以伊戰爭,為何受到相距甚遠的台灣矚目,無非是涉及對於美國軍力的重新估量。巴基斯坦移植了中國現代化體系作戰能力,擊敗擁有西方先進戰機的印度,逼使印度只能以「認知作戰」來反制。而以色列無預警突襲伊朗,雖然讓伊朗的戰力弱點表露無遺,但以色列特拉維夫等地受伊朗回擊後的慘況,亦令過去美以建構出來的「鐵穹」(Iron Dome)神話徹底破功。
高調宣揚公開秘密,踩到國防運作禁忌?
這些戰爭帶來的慘痛教訓,在客觀意義上,都讓賴總統在講台上的振振有詞,顯得說服力格外不足。更重要的是,川普2.0以來對台灣及其盟友的「保護費」勒索,已激起了反感和反彈,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態度更是堅決,屢次強勢表態防衛費用的GDP占比,「應由日本自行決定,不是聽憑外國要求」。
台灣社會對此問題也非無動於衷,川普在競選期間喊出了10%的價碼,而美國防長赫格塞斯(Peter Hegseth)則在今年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提出5%的數字,表示我方政府「超前部署」的3%,或許已滿足不了川普政府的「期望」。但人們真會希望犧牲社會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只為填飽美國霸權軍工複合體與軍火商人生意永無止境的胃口嗎?
平心而論,在國防問題上,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說;在和戰問題上,和平是要靠自己創造條件和空間,越想體現美國的軍事撐腰,反而越容易讓自己淪為附庸的位置,走不出「終須一戰」的迷思,讓社會集體誠惶誠恐。而賴總統的「國防」這一講,恰恰都踩到了這兩個問題的危險禁忌。當賴總統只能拉著美國來做定心丸,非但無法化解「疑美論」的蔓延,「團結必勝、侵略必敗」這類政治話術與口號,實際效果反倒映照出了其內心的脆弱與焦慮。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