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介正(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進入7月,台灣酷暑難耐,然而真正讓人難以喘息的,不只是悶熱的氣溫,而是即將同時到來的3項足以牽動台灣未來走向的大測考:結合社會韌性演練的國軍「漢光41號」實兵演習;美方宣布對台灣課徵的「對等關稅」;以及將於7月26日舉行只針對在野黨立委史無前例的「大罷免」投票。
大陸對台「軍事威懾」以及川普對台「產經施壓」,兩方壓力都來自超級強權,即便舉全國之力尚難應處,何況以當前政府牛棚之小,板凳之淺,一旦暴露窮於應對之態,凸顯捉襟見肘之勢,信賴流失,非同小可。所幸台灣生性浪漫,攘外無方不如轉而向內,自行加考民眾最在行的「選戰動員」一科,讓全民沉浸式地聚焦在內部矛盾,焦點自然移轉。
今年7月形成台灣「兩外一內」的大測考正式登場:防衛韌性、經濟韌性以及民主韌性。我們能否從實應考,及格過關,恐非單靠政府可以對付。
自從2019年「美台國防工業會議」的「場邊會談」中,我多次向美國政府官員表達,台灣的安全防衛不僅僅是國軍的責任,必須結合後備動員與民防警消,故應將「同心」、「民安」、「萬安」等演習,至少與國軍「漢光演習」安排在同一時段,才不會造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軍民不相關的認知。
今年漢光演習以2027年中共武力犯台為想定,從濱海、近岸、灘岸、縱深、城鎮,將平時的「灰色地帶襲擾」與戰時「重層縱深防禦」貫穿結合,演練課目與參演人員之多,如果從嚴從難,沒有「劇透」,相信會找出眾多必須改革精進的環節。我們建議政府與國軍尤須特別聚焦在「平戰轉換」與「戰時指揮鏈」的實際演練以及發現的問題。
正當台灣軍隊在實兵驗證戰力之時,來自美國的關稅與貿易震波同時迎面襲來。美國為了縮減龐大的貿易赤字,對全世界普遍課徵顯然不符比例的「對等關稅」,直接撞擊了台灣最核心的經濟安全課題。
大陸本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自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與不斷對諜的戰略對抗,台灣在兩岸貿易的順差因產業脫鉤的趨勢壓力而逐年減少。另一方面,對美貿易比重則逐年上升,使得台灣對美的超大順差,如今被川普政府鎖定以課重稅、移產業、調匯率、開市場等多點同步打擊。對台灣而言,如何同時兼顧本地產業保護與回應美方安全夥伴的期待,是下一階段經濟國安政策的重中之重。
由親綠民團掛旗,民進黨政府支撐,針對國會多數黨選區立委全面發動的「大罷免」,即將在7月26日進行投票。此種不符民主常軌,企圖惡意推翻2024年選舉結果的乖張作法,不能僅僅視為政黨鬥爭的延伸,而真正是對台灣民主運作與公民韌性的關鍵測考。
當前罷免之爭,不僅牽動地方政治,也影響中央立法動能,甚至將國際觀察台灣民主成熟度的焦點,轉移至是否陷入「惡性對抗、制度內耗」的惡性循環。政治對抗若無限上綱,民主制度非但不強壯,反而變形脆弱,成為外人認知作戰的標的。
台灣燥熱的7月,不只是氣溫升高的不適體感,更是3場關鍵壓力測試的集中爆發。軍事上的備戰演習,是面對外敵強權的防衛測考;經濟上的關稅挑戰,是對供應鏈與產業生存的戰略測考;而政治上的罷免風暴,則是民主制度在扭曲操作下的素質測考。
中共對台的軍事脅迫、美國對台的經貿威逼,直接涉及我們的國防安全與經濟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事。台灣人民總不想落個「攘外無能,安內無法」的笑名吧!
*本文原刊於114/7/8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