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珍
沒有之一,只有唯一,因京華城案在押超過十個月的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肯定是檢方最頭痛的「涉案當事人」,台北地方法院審理「京華城圖利案」,經三、四月兩次準備庭,及五月迄今兩個多月密集傳喚證人,勘驗檢方訊問光碟…,柯文哲延押期七月底將屆,下周二(七月十五日)將再次召開續押庭,柯文哲是否真要被押到滿(最長可一延再延押到明年四月,滿十五個月)?答案猶未可知,可確定的─押與不押千萬難,「司法長城」已經被檢方砸爛大半,再要修補殊非易事。
法庭攻防京華城圖利─舉國同審偵辦七零八落的北檢
做為「涉案當事人」,柯文哲的超強記憶力和意志力,均屬前所未見,但凡被檢方調查、起訴的當事人,即使喊冤,無不力求低調,避免觸怒審檢,反而對自己不利,至於以「認罪」換協商、換緩刑、換易科、換交保…者,所在多有,這也是檢方習以為常的「偵辦手段」,包括民代詐領助理費案,「認罪」者比比皆是,同案的前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則是認罪換交保以安家人心,遺憾的是,他的妥協並未阻却妻子不堪壓力輕生的憾事。
在押十個月的前半年,柯文哲處境極為不利,「鏡檢」周周報,北檢偵辨從到內容乃至起訴書,幾乎無一不洩,為了營造起訴合法有理氛圍,與京華城案無關大小政治獻金,乃至柯文哲USB裡的美女圖,都能大做文章,偏偏柯文哲連「人設被摧毀」也不肯認,北院開審,反倒給了他硬槓檢方的機會;柯文哲堅持,民眾黨不退縮,每一次開庭形同「另類法庭轉播」,雖無「國民法官」,却形同舉國同審,而「審判」的對象不只柯文哲,還有審檢辯的表現。
兩個多月攻防,檢方一再破防,幾乎無一「勝績」,十個月前沒有查到的「一千五百萬金流」迄今依舊空白,這是最大敗筆,很難想像查無金流的「京華城案」如何能以「行收賄」之「貪汙圖利」起訴?最嚴重的是,檢方偵訊的「涉案人」幾乎都有「不正詢問之虞」─從以交保誘之到語帶威脅嚇之,還有長時間訊問硬將檢察官自己的想法塞人當事人筆錄裡。
羈押十個月─還是查不到「某時某地方某人」的一千五百萬
可笑復可嘆的是,為了有「充足理由」繼續羈押柯文哲,檢方臚列長串「證人」,讓院方庭期排到十二月上旬,即使如此,與柯文哲反目的前都發局長林洲民和前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也沒能埋坑給柯文哲;反倒讓柯文哲有機會以其他縣市的容積率獎勵案(主要是高雄市和台南市)印證京華城容積獎勵合規合程序還和都市計畫法(自提細部計畫),逼出審檢辯大談「訴訟經濟」,如果檢方起訴證據紮實,哪能浪費這麼多訴訟資源?更重要的,即使繼續浪費到十二月、甚至續押柯文哲到明年四月,檢方找得到「某時某地某人的一千五百萬」嗎?
最新進展是傳喚北市都委會前技正胡方瓊做證,她的結論是「絕對合法」;勘驗二0二一年的兩場「專家會議」及第七七五次都委會影像,這三場會議早在柯市府時代就公開上網,沒有值得爭執之處,反倒是與京華城相關的十二次會議,其他檢方不一併勘驗的九次會議,院方會否費神一閱做為審判參考?不論是三次會議或十二次會議,要點就是京華城容獎不是一人獨斷,而是專家、市府和京華城業者共同討論,經過公展、都委會等繁複的程序才得出的結果,京華城適用的不是「都更」而是都市計畫法,業者並非平白得到容獎,而是做了其他「付出」─不論是綠建築或智慧建築。
但是,最讓檢方難堪的不是庭上教學都市計畫ABC,而是柯文哲委任律師一句「又不是3+11,京華城的會議記錄跟影像,早就都在網路公開」,重新喚起「綠能你不能」的歷歷往事,新冠疫情期間,疫情指揮中心調整防疫措施連會議紀錄都沒有,監察院連糾正都不敢,只有溫柔的「提醒」防疫措施變更影響千萬國人身心健康,應該重視人民知的權利;柯文哲客氣了,疫情期間讓民眾憤怒的豈止是「3+11」,還有總統拍板的「絕無內線交易案」、至於高端疫苗圖利案,隨著疫情結束一一「蒸發」,不知下文,倒是指控前衛福部長、前疾管署長圖利高端的立委李德維,最近一審被判賠各六十萬(可上訴)。
法官屈從檢察官的羈押慣性─司法砸鍋者就是他們自己
有完整會議紀錄與繁複決策過程的叫「圖利」,那麼參與會議的人除非提出不同意見書,豈不個個都有問題?
此外,檢方最新提出不再偕喚三位證人,包括妙天、王令麟和王尊侃(應曉薇男友),王令麟的五百萬,和妙天交由許芷瑜(橘子)以皮箱拉走的一千萬都屬政治獻金,即使造成柯文哲大收獻金的印象,却與京華城本案無關;此中可議的是許芷瑜度假日本,一度成為「鏡檢」指涉為羈押柯文哲的關鍵理由(幫柯文哲處理,可能串證…),十個月之後,法庭攻防沒人再提許芷瑜,但法官還是妥協於北檢的延押要求。
相同的戲碼,下周還要上演一次,延押庭攻防十天後就是「大罷免」投票,押有利還是不押有利?檢察官政治性格再強或許也躊躇難定;「貪汙圖利」證據鞏固不足的京華城案,成為司法屈從政治的指標案件,最大敗筆還不是檢方「硬起訴」,而是無視比例原則的「硬羈押」。
更誇張的是,柯文哲案之後,政治性案件(包括大罷免連署)的羈押機率之高,甚至超過詐騙案、暴力傷人案,連發個臉書圖卡(八檢圖)都能被羈押,檢察官慣性羈押而法官無不順從,這樣的司法東廠,護航不了權力者,只會積累民眾悲憤與反抗的情緒,北檢成了司法砸鍋者,民進黨政治、社會動員的軟肋,這個大破口沒人能救。
*本文原刊114/7/11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