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陸續以通知函的方式公布新關稅,在目前已揭曉的兩波名單中,台灣均不在榜上,引起眾多揣測。我政府表示,與美方談判持續推進中,已有凝聚共識,洽約下一輪的實體談判。究竟該樂觀以對,還是嚴陣以待,社會只能以「開盲盒」的心態坐等結果,福禍難料。
台美談判引人遐想,台灣是隻待宰肥羊?
事實上,在90天關稅大限屆臨之前,《彭博新聞》曾透露,台灣名列第一輪有望達成協議的名單之中。結果「事與願違」,台灣命運仍在川普政府的刀俎上,賴清德政府又公布一張深夜召開視訊會議的照片,除了府院高層之外,清一色為國安相關官員,卻不見理應出現的財經部會首長,還意外曝光國安局長蔡明彥人在美國,更讓台美之間的「談判」,披上一層引人遐想的外衣。
若以川普名為「對等關稅」實為「懲罰關稅」的政策思路來看,日本、韓國均以25%的關稅,成為首批「收件人」,而體量更小、但對美貿易順差更大的台灣,至今仍未揭曉,光是這一點即已不合理。可以預想的是,台灣將領到的通知函,不是大好就是大壞,但兩者對台灣而言皆非好消息,此乃我方談判策略種下的必然結局,尚且還有令人期待的空間,恐怕是輿論帶風向製造出來的「粉紅泡泡」想像。
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在短期內急速攀升,本身就是美國政府推動對華脫鉤、去風險的政策結果。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不是民進黨政府為了配合美國策略,從而推動「非紅供應鏈」、「民主供應鏈」等意識形態的產業路線調整,也不至於有今天看到對美的巨額順差數字。進入實質談判階段,民進黨政府也沒有如同日本石破茂政權展現出來的強勢態度,看在川普眼中,台灣也許更像一隻百依百順的待宰肥羊。
誤把手段當目的,超前部署淪自失底氣?
有位大名鼎鼎「經濟國師」,日前對外放話,稱台灣沒有跟美國翻臉的空間。此言頗有事先打預防針的味道,但更值得眾人深思的問題是,台灣何以讓自己走進此動彈不得的田地?當4月2日川普口中的「解放日」(Liberation Day)降臨之後,世人愈發看清關稅或許只是其一記大煙霧彈,實則要從其他國家薅出更多的羊毛,因此其中確實存在著不小的談判空間。川普一再延後「對等關稅」的實施日期,已經充分說明了這枚深水炸彈,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意手段。
台灣談判策略的失誤正體現於此,賴政府把川普從競選期開即展開的各種極限施壓,都誤以為是其真實目的。就像一個在學校備受霸凌壓榨的小跟班,明明已經鼻青臉腫,口袋已被搜刮一空,但面對流氓般的大哥恐嚇威脅時,心裡卻深信只要忍氣吞聲、百般配合,不只可以免去遭受拳打腳踢的皮肉之苦,還能得到大哥的摸頭肯定,在其他同學面前走路有風。
在此心態作祟下,台積電逐漸變質為美積電,搶先「預購」阿拉斯加天然氣,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經歷「史詩級」升值。除此之外,在「抗中保台」的大旗下,提高國防預算的GDP占比,還成為了賴總統在就職周年時宣揚的「政績」之一,但無非是順應川普與美國軍火商對台灣索求「保護費」的期望罷了。然而上述種種「超前部署」,無疑是自失底氣,一口氣把手上的籌碼全部梭哈,川普政府非但認為理所當然,還認定台灣可以給的更多。
談判變成開盲盒,一廂情願是幕後肇因?
這就是台灣的現實處境,也是「經濟國師」所謂「台灣沒有跟美國翻臉的空間」之來龍去脈,可能也是國安局長赴美參與關稅談判,還公開露臉,卻不見財經官員人影的幕後主因。要是賴政府最後拆到了一個不想要的關稅盲盒,豈不表示其「要五毛給一塊」的輸誠路線全然失敗?如今的「談判」,談的可能是如何拖延盒中物公諸於世的時間,以免誤了民進黨的「大罷免」布局。
要是賴政府拆到了心儀的「隱藏版」關稅盲盒,對其而言雀躍無比,但對台灣來說,能稱得上是好事一樁?倘若我們在早已自掀底牌的情形下,還能拿到比日本、韓國更優惠的稅率,絕不會是「民主價值」使然,最大的可能性還是我方又做出了更大的「讓利」。舉凡購買美債、加碼投資、包裹軍售、鬆綁美豬美牛標示,乃至對美國產品入台之門開得更大,進而以此換得一個「好看」的數字。
正因如此,賴政府公布7日深夜視訊會議的照片,不但無法有效安撫民心,反而更加啟人疑竇,美方是否開出了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無法斷然承諾的條件,才需要拉高到總統層級做出定奪?說到底,台灣對於關稅問題內心的忐忑不安,把談判弄成「開盲盒」一般的冒險局面,固然相當程度是川普政府吃定台灣的霸道蠻橫,但賴政府不惜一切代價,只為維護「台美友好」這面意識形態旗幟,更是背後的主要肇因。
當產業民生讓位給政黨利益,當理性判斷讓位給一廂情願,談判團隊和過程自然無法透明,談判策略也是一步錯步步錯。川普政府準備好的關稅盲盒驚喜,會不會讓台灣笑著笑著就哭了?通知函上那一句「美利堅合眾國絕不會讓您失望」,看了實在讓人坐立難安。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