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逾越華人文化的底線(林谷芳)

不要逾越華人文化的底線(林谷芳)

作者:林谷芳(文化學者)

將台灣占人口比例96%的漢人稱為「其餘人口」,是分類學與統計學的荒謬笑話,背後反映的是獨派人士想用這論說讓台獨畢全功於一役。

早期有些黨外人士,其實並不以獨立作為最終目標,他們更談人權、人道。正如此,當民進黨悖離了這些價值時,他們就選擇了退黨,而即便談獨立,也不會完全忽視歷史及現實的存在。

所謂歷史,是台灣不可能關起門來說自己與大陸無關;所謂現實,是兩岸隔絕本就是國共內戰的結果。不管這些,以為台灣可以自成海角一樂園,那不只是天真,骨子裡更帶有一種台灣人天生優秀的傲慢。

正如此,施明德與郝柏村這政治態度兩極的兩人,也可以為謀兩岸最好的將來找到交集,兩者的不同,一個是放在大中國的視野,認為只有兩岸問題解決,台灣才有未來;一個則認為把台灣建設成幸福之島,對大陸也必然會是很好的參照。

立場不同,源於不同的歷史詮釋、個人境遇、政治理念,乃至省籍出身,但大家都是華人、漢人的基礎則從未有人去質疑過。

不錯,在漢人移民前,幾千年來陸續有南島語族從大陸移民過來,而由於台灣多山,各族移居時間不一,祖居地也不同,原住民文化乃呈現出多元豐富的樣貌,這在音樂上就有直接的印證。

例如:泰雅族的音樂基本是吟誦,旋律單純,但能即興填詞,也以此將自己的歷史智慧言傳下來。隔鄰阿美族,絕大多數樂曲則沒有一般意義下的歌詞,只是因著曲調作口型變化,旋律豐富,有多聲部的自由對位。布農族則是天生的和聲民族,所以有八部合音的「祈禱小米豐收歌」。

民族音樂是民族心靈的深層投射,台灣原住民的音樂,跨度超越了許多音樂學者的想像,佐證了台灣是南島語族面向大洋移民的一個集結地。就此,談台灣文化離不開只占2%人口的南島語族。然而,自漢族移民以來,台灣人口的主體就逐漸被漢族取代,有些人,祖先來此已400年,所以要說台灣是個南島語族的地方,就得加上特殊前提的敘述。

無論是日本侵占或漢人屯墾,乃至國府來台,原住民未能得到合理待遇是歷史事實,而在當代,對他們權益的尊重則已形成共識,然而,令人遺憾的,對原住民文化的欣賞、對其民族尊嚴的尊重,許多政客並不真以它是一種基底價值,卻只拿它來作為「去中國化」的藉口。

他們以為說台灣是南島語族之地,就可以「合理」地自外於中國,但這種說法,不僅誣蔑、利用了原住民,也已逾越了華人文化可以忍受的底線。

華人文化是以祖先崇拜為本的人間性文明,對宗族溯源有著較許多文化更為重視的心理,儘管歷史諸多轉折,但只要是漢人,總強調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也正是這種心理,中國歷史儘管分分合合,基本仍是一個天下。

日據時代,林姓堂號依然是西河堂、陳姓穎川堂、鄭姓滎陽堂,它都在告訴你從哪裡來。客家人更有世界客屬總會,你可以有別的國籍,生活習慣跟母文化有極大差距,但你仍是客家人。

正如此,大陸人對李光耀父子的印象就特別好,他們都知道新加坡是另一個國家,兩李的作為都須以新加坡為優先,但兩人從不否認自己的祖先來自廣東大埔,所以儘管是另一個國家的總理,卻仍是原鄉的驕傲。

坦白說,以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國家這種台獨論述,已經碰觸到華人文化的底線,兄弟可以鬩牆,但當一個人被認為是數典忘祖時,真就「小子鳴鼓攻之,可矣!」許多獨派人士為這種宣示興奮,殊不知它已逾越了華人文化的底線,即此,台灣真就危矣!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