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景為 (資深媒體人)
來勢洶洶的大罷免主要對決,已經在有驚無險中落幕,這個綠營全面潰敗被完封的結果,不僅令民進黨、罷團與青鳥支持者大出意外,恐怕連國民黨與藍營支持者事前都不敢奢望。綠營此次勞師動眾、搞了半年的大罷免,最終還是機關算盡,反誤了「清德性命」,以面子裡子雙失作收。
選後各種勝敗的檢討與解析,成篇累牘,各有所見,其中不乏顛倒邏輯的歪理謬論。例如罷團領導人曹興誠所謂罷免之敗,乃是中共滲透太厲害之故,此說牽不牽強自有公評。又如罷團和綠委說罷免方都只是游擊隊,而且國民黨的組織動員太強,渾然不覺綠營早已全面灌注黨政媒法四大力量,選前藍營與反罷方早被國家機器打趴而風雨飄搖,沒想到選後竟變成綠營口中的強大正規軍。
綠營與深綠支持者如今的檢討,戰術如何的調整加強,遠高於戰略本質的反思與是非的論證;而中性乃至淺綠人士的建言,未必能得到綠營當權者的採納。因此幾可推斷,大罷免之敗將只被綠營視為是一時的頓挫,失敗只是技術上的整合與策略問題,而非推出大罷免本身的基本謬誤。
大惡罷的失敗證明了台灣民主的亂中有序,其底蘊是值得信賴、期待的,而穿越大罷免勝敗的表象,有四個層面更值得反思與警惕。
一、反罷免的大勝不代表民意支持國民黨,而是對賴總統的不信任投票,因為民進黨太超過、背離民主的規範、氣燄與言行太囂張跋扈,引發了中間選民的反感乃至淺綠選民的不以為然。今後因著不同的議題與表現,選民的反應隨時可能轉變,這就是台灣民主制衡的真諦。
二、相對於綠營與罷團「反罷、非綠即賣台」的恐怖施壓,國民黨最後在罷免狂潮下全數過關,目前的反應還算是拿捏得宜,並沒有得意忘形,也未曾反譏痛批。事實證明台灣多元社會下的選民腦袋是清醒的,若過猶不及,自以為是與過度施壓,只會遭到反噬。
三、因為大惡罷造成台灣社會的撕裂、對立與相互猜忌,政治鬥爭雖暫時偃兵息鼓,卻給台灣社會的民心與情感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不但隱隱作痛,還隨時可能感染發炎,罷後更需要有智慧與擔當的政治領袖帶頭弭平。
四、「反共抗中」看似在大惡罷中失效破功,實則不然。在中共的文攻武嚇下,這項訴求仍是台灣人的多數共識,只是因民進黨「恃寵而驕」,不思進取而濫用,以為只要祭起反共符咒便無往不利,甚至扣人紅帽、拋出血滴子又能奈他何!如今終於踢到鐵板。當反共不再是騙票的萬靈丹,這也相對考驗藍白兩黨,如何在為何、如何反共中,提煉出更理性、有內涵養分的訴求。
賴清德與民進黨目前顯然擺明了與罷團切割的姿態,所以沒有道歉與究責的問題。藍白兩黨如何展現不卑不亢、有為有守的格局與戰鬥力,爭取大惡罷後更多的民意認同,朝野正進入下一階段的民意競賽。
*本文原刊114/7/28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