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庭瑤
細思極恐,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一夫當關,7月22日直面美國總統川普談判關稅,有美國財長貝森特、國務卿盧比歐、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等白宮高層環繞下,川普在橢圓形辦公室的堅毅桌前不斷提問:「我這邊關稅降1個百分點,你能不能換這個給我?」、「你們(日本)還能多進口更多白米吧!」、「還能再增加半導體的投資嗎?」
深院靜小庭空:川普獅子大開口
從白宮副幕僚長史卡比諾(Dan Scavino)在X平台公開的照片可見,川普咄咄逼人,高層幕僚環伺,每次提出「關稅降1個百分點」,立刻要求相對應的回報,日本提出總體關稅稅率10%,汽車與半導體產品稅率15%,以及投資4000億美元,但4000億被川普塗改為5000億,半導體則被打了個大大的叉。節奏速度之快,猶如菜市場裡一連串的喊價攻勢。
日本苦戰70分鐘,與川普談判結果出爐:日方建議的10%稅率被川普加碼到15%,日方建議的4000億被提高到5500億美元,投入振興美國的戰略產業(包括能源基礎建設、半導體、關鍵礦產等)。日本也承諾開放美國米、農產品,並承諾購買100架波音飛機,以及增加對美軍購。正如財經學者雷倩所言,這根本不是「對等關稅」,而是「懲罰性關稅」。
斷續寒砧斷續風:一退再退有何招?
很難想像,台灣對美國順差數額比日本更大,要如何面對川普政府給予的「對等」施壓?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日前赴華府的第4輪談判,恐怕要面對如下的要求:
其一,開放美國農產品、美國汽車進口,台灣已大幅開放美豬美牛(蔡政府時期),但美方認為尚有讓步空間;
其二,雖然台積電已承諾投資1650億美元,未來將打造3座半導體廠、2座封裝廠和一座研發中心,美方仍將繼續要求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業擴大赴美投資,轉移「被偷走」的技術;
其三,增加購買美國遙遙無期的「百年公債」;
其四,增購阿拉斯加天然氣,以及「口碑不佳」的波音客機;
其五,台灣的國防預算要從承諾的GDP3%,再加碼到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要求的5%至10%,甚至更多。
日本向來是美國對台灣施壓的「對照組」。如今,日本開放美國米和農產品市場,澳洲同意開放美國牛肉,台灣是否要比照,開放美牛肉臟進口?日本有「經團聯」(經濟團體聯合會)當靠山,韓國有三星和現代集團作後盾,台灣有哪家財團和企業可配合政府赴美投資和採購政策?
無奈夜長人不寐:護國神山成追憶
再看另一個對照組——韓國。美國以軍事部署為籌碼,要求韓國擴大「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的適用範圍,涵蓋廣泛印太地區,有意讓韓國在台海危機時分擔責任。而且,美韓談判關鍵以汽車和半導體為核心;而在美韓談判中,雖然韓方提出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但盧特尼克要求4000億美元,韓國不願接受,而陷入了僵持。
近日火熱的《造山者》紀錄片中,我政府不畏艱難和險阻,推動半導體這群「護國群山」扮演重要角色。當年國家推動了「積體電路計畫」,派出一群不到30歲的年輕工程師團隊,憑藉愛國熱忱,宛若「魔戒遠征軍」,到美國紐約RCA尋求電子技術轉移,取得第一代半導體技術。身為赴美RCA學習一員的史欽泰說:「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由有遠見的政府官員李國鼎、孫運璿、海外學者潘文淵等人,帶領台灣發展轉型的產業。」
可悲的是,台灣現在不見「魔戒遠征軍」,反而是加入「割肉者聯盟」,從日本、韓國到台灣,昔日以日本為雁首的東亞四小龍,被川普各個擊破、狠敲竹槓。川普式談判追求的是「可量化的勝利」,比如關稅讓利、投資和採購承諾等,藉此成就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這就是賴清德眼中的「民主價值」的盟友,想與其攜手「創造雙贏」的川普老大哥。
數聲和月到簾櫳:「黑箱談判」何時休?
回想兩岸大交流時代,那時是絡繹不絕的陸企來台灣採購;反觀今日,卻是台企被逼著要去美國採購、投資設廠。當年,賴清德要求馬英九政府在台美關稅談判過程中「公開資料」,批評政府在對美貿易談判中動輒以「機密」封鎖資訊,不讓國會有監督權和社會知情權,比如談判內容、衝擊影響評估等,並指行政單位不可逕自決定談判策略,不該讓台灣「蒙眼作戰」。
時過境遷,政權輪替,如今則是綠能你不能,黑箱當道。川普先拉高關稅,要求用投資、採購來換取低關稅。賴清德政府與美國談判,沒有公聽會,沒有產業和社會溝通,一路黑箱蠻幹到底。談判不只是政府獨斷決定,而是需要有社會溝通和支持,當年《兩岸服貿協議》喊停,不就是祭出了這條大道理?
賴清德政府為了「無差別罷免」,只求奪得國會多數、完全執政,只求蓋牌過了大罷免,甘願完全臣服於川普政府蠻橫無理的極限施壓。一直「蒙眼作戰」的台灣政府,若不適度公開談判方案,若不強化與國會、產業團體和社會大眾的溝通,難保不陷入「單方面讓利、換不到安全」的困局,還將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