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此次由公民團體與民進黨發起的大罷免,第一梯次廿四名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全部罷免失敗。這場高度政治動員的行動,既反映賴清德總統對朝小野大的政治突圍,以及對民意主導權與來自藍白壓力的回應;也反映民眾對賴的不信任投票。從公民團體發動罷免,到賴倡議團結十講,進行其所謂的宏觀歷史敘事、國族建構及政策治理藍圖闡釋,最終因影射藍白為大陸在地協力者、雜質,反助攻激勵原本鬆散的藍白支持者及中間選民的覺醒。
大罷免大失敗不僅會影響民進黨內部派系政治運作,削弱賴的政治威望及名聲,也會對台灣政治的權力監督與制衡產生影響,同時也可能對兩岸關係具有潛在作用力。
首先,民進黨黨內權力運作或從集權邁向派系共治。派系共治一向是民進黨傳統,賴主政後強勢領導漸破壞此慣例。此次罷免失利,可能會波及黨主席、黨秘書長及行政院長、立院黨團幹部下台。選前無論是新潮流、英派、正國會及湧言會、綠色友誼、民主活水等,除新潮流極力支持,其餘派系表面支持、但實際作為得打上問號;或認為不應單純訴諸意識形態,而應多討論民生經濟政策。事實上,民進黨內並非所有派系皆支持大罷免,尤其在賴團結十講後反助長藍白凝聚。
其次,台灣政治極化可能持續深化。大罷免、團結十講被視為政黨權力鬥爭工具,但罷免失敗後仍可能強化綠與藍白對立格局,甚至陷入惡性循環。儘管罷免失敗,綠營、罷團領袖曹興誠等人仍然繼續標籤化藍白與大陸過從甚密關係,凸顯大陸滲透及在地協力夥伴關係影響。而這些言論作為,可能導致藍白綠在立法院與社會上更加對立。然而,中間選民期待的是穩健的政策與生活議題,形成了「反政治操作」的新民意趨勢。
再者,社會將開始思考罷免制度設計門檻過低,是否過度被政黨或個人操弄,藍白或將會提出修正選罷法,提高罷免門檻或設限政黨介入。此次藍白及理性的多數選民投不同意票,印證「反罷免」的正當性與公共利益思考,促進理性政治參與文化的成熟。
同時,後罷免時代政黨間信任與政黨體系需要重構。賴動員黨政機器及民間組織資源介入罷免,最終致其形象受損。相對於民進黨,藍白則可藉此強化制衡力量與理性中道的形象,搶占更多的中間與年輕選民。
最後,藍白聯盟制衡綠激進兩岸政策。藍白取得過半數,將制約綠營躁進的台獨路線及反制性兩岸政策。地方與藍白立委可以發揮集體行動,制約綠激進且不友善兩岸政策實施。
從大陸角度而言,罷免失敗代表民進黨的抗中保台路線政治操作失利,大陸或將認知到台灣社會存在不支持激進抗中路線的群體。
從第一梯次大罷免結果來看,大陸對台統戰及兩岸交流政策可能面臨調整,更轉向對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的認知戰與文化戰,減少對抗,改以吸納為主。然而,綠將罷免失利歸因於大陸統戰滲透及藍白在地協力者助攻,藍白綠若持續針鋒相對,或將加劇綠營對兩岸民間交流進行反制。
*本文原刊114/7/27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