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批漢光演習 棄台新風向?(張延廷)

美媒批漢光演習 棄台新風向?(張延廷)

作者:張延廷(前空軍中將副司令、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漢光演習結束尚未足月,美國知名涉外事務期刊《外交家》4日就刊出評論,以「台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戰爭準備」為題,批評今年「漢光41號」不僅像表演,且暴露台灣在民防韌性上的不足,引發關注。

該文暗指台灣其實不具備與中國大陸開戰的基本條件,文中亦十分技巧地將「軍隊」和「民間」做出區隔,對我國的心防與民防多所著墨,甚至還刻意凸顯動員制度層面的未竟完善,並指台灣防衛過度依賴美國《台灣關係法》保障,一旦衝突爆發,恐難獲及時支援。

其實這種「何不食肉糜」式的分析,只點出了美國國防部長年對台海局勢「淨評估」的導言場景,卻未曾說明川普政府可能對此一戰略熱點的終極手段,強權政治當然也不可能在乎台灣人民的真正感受。

就台灣目前社會實際民情,已經直接反映在第一階段的「大罷免」結果,足可顯示國人對於「獨裁式台獨」前景的憂慮和恐懼,已經高於美國長年精心營造的「台海戰爭」恐怖氛圍。

美國對台開出20%的關稅壓力已使傳統產業前途茫然;尤其日前台灣中南部豪雨成災,執政者不僅忽視民情繼續軍演,諸多幕僚亦不知建議籲請美方派出專業兵員以「增加演習科目」的名義,協助災區及時救援,實則已違背漢光動員民防建構「非傳統安全」的目的,不但讓國人非常懷疑國防部在「特殊時期」對民間防護的戰略決策能力,當然也對所謂的「外援」不再抱持任何幻想。

眾所皆知,歷年來「漢光」是國軍在台澎金馬年度軍事總考評的代表,核心項目是以「天燕」、「神箭」、「STM」等聯合防空效能為主的防禦性演習,在不擾民的前提下,遂將管制時間盡量縮短在半小時以內。若從台海防空戰備的既有態勢和現代化裝備部署條件衡量,30分鐘已經足以決定能否掌握台海制空優勢,演習期間民眾也均能配合警察和民防動員的人車管制。

但此次美國期刊觀察員未能將歷年成效納入評量,美國國務院放任知名期刊對漢光演習品頭論足,一味對美方高度感興趣的「城鎮戰」多予負評,殊不知這是國軍長久未能和印太美軍聯合演習的現象,抑或這是美國在觀察台灣大罷免新民意後,投出的「棄台」新風向球?可說是耐人尋味!

至於《台灣關係法》這項屬於美國總統簽署的「特別行動綱領」,在本質上為美國國內法律,也是20世紀唯一一項涉外主權的策略依據,在擬定內容時即刻意保留諸多模糊空間,這種預設是為了美國爾後與中共發展關係所做的伏筆。例如在軍售一項就未曾註明「停止軍售」的期程,也基於此,我國才有自1992年起逐年獲得美國新世代軍備的機會,而是年也正值「九二共識」的時間起點,箇中詭譎只能藉著時代的逐步推前和地緣政治的演變,使得台、美、中在新世紀的博弈關係逐漸「圖窮匕現」。

民進黨執政後一面倒親美、仰賴美國,兩岸關係也愈來愈緊張,台海的和平穩定需要雙方透過不斷與時俱進的對話和溝通獲得解決。西方不懂中國的戰爭藝術和哲學,歐美傳統政治基礎在實證主義、利益導向的前提之下,對台海半世紀以來保持的「均衡」,有可能在美國關稅大棒的反作用下改寫格局,值得執政者深思。而如何彰顯足以長治久安的「台灣特色」,現在看來顯然不在執政者的思維裡,反而掌握在多數選民的手中!

 

*本文原刊114/8/5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