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談判 朝野和解試金石(中時)

關稅談判 朝野和解試金石(中時)

726大罷免之後,原以為朝野關係因此能稍有改善,不料立法院又為了對美關稅談判要求行政院長卓榮泰到院報告一事,協商破裂。而朝野間也為了20%關稅到底是不是暫時性稅率而吵翻天。然而,面對如此嚴酷的考驗,朝野根本沒有破裂與吵架的本錢,畢竟關稅衝擊的是百姓和企業的利益。只有朝野通力合作,甚至扮演黑白臉,在野做在朝的強力後盾,才有可能爭取最大權益。

共同應對 彌合大罷免傷口

目前有關台美關稅談判的初步結論是20%,政府宣稱是「暫時性協議」,而且行政院長來院報告得等到關稅談定後再說。但在野黨認為在台美談判之前政府已經做了四大讓步,包括台積電投資千億赴美設廠、購買且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匯率在短期內爆升、承諾提高國防預算,而賴總統也正式宣布明年國防預算提升到GDP的3%以上。在野黨還認為所謂「暫時性協議」根本是個騙局,因為7日以後20%就是既成事實。雙方沒有交集。

更大的爭議是接下來到底台灣得投資多少?經濟部長郭智輝喊價4000億美元,因為日本、韓國各投資5500億和3500億,兩者折衷,預估台灣大概也不離這個數字。然而,4000億美金可不是個小數目,戰鬥藍召集人趙少康就認為,以每年對美賺100億計算,也得要40年才能回本。更何況還有232條款對台灣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課徵關稅,稅率會是多少沒人知道。《紐約時報》也報導,下一階段台美談判的重點是半導體業,而且目標就是台積電,台積電的核心尖端技術會不會成為談判目標,關係到台灣的產業前景。政府該如何堅守核心技術不外移,是個極大的考驗。

面對此前所未有的困境,只有朝野放下成見,開誠布公的協商,才不至於力量分散,因朝野對內互相攻擊下,對外談判必然進退失據。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展現高度,邀集8縣市首長召開「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線上會議,向中央提出15項解方,同時呼籲做政府後盾,莫自亂陣腳,協助產業降低關稅衝擊。這種主動替中央政府分勞分憂關心企業,同時又向中央提出建言的作法,值得立法院朝野學習。

大罷免至今朝野撕裂惡鬥的情況餘波盪漾,儘管在726大罷免結果揭曉後,台北市長蔣萬安發文表示,「大罷免沒有勝利者,也讓大家看見,在台灣,理念有分歧,可以辯論;意見會不同,可以對話。」蔣萬安希望台灣社會逐步彌合傷口,不忘初心,找回美麗、善良而團結的台灣。而執政黨仍然繼續向第二波823大罷免挺進,黨內名嘴、側翼、媒體依舊熱衷為大罷免加溫加熱,執政黨實宜看清當前國際局勢以及台灣的民意趨勢。

民意盼和 外媒也呼籲對話

日本《讀賣新聞》日前以社論評論台灣的大罷免結果,大罷免遭民意否決,《讀賣新聞》呼籲賴清德以對話的方式修補社會裂痕,莫挑起朝野矛盾。《讀賣新聞》立場偏保守,評論台灣政治向來不忍苛責民進黨政權,對「大罷免」負評的社論不由得引人關注。此反映日本輿論對台灣的關注不再止於「台灣有事說」,而是意識到台灣朝野的零和式對抗所導致的民主失敗將為台灣帶來危險,進而影響日本。

《讀賣新聞》在客觀評論大罷免之餘,亦提醒在野的國民黨,以立院席次優勢逼迫賴政府的策略,易招致造成政治混亂、加劇社會分裂的批評。大罷免中,選民在藍綠的對立間做出裁判,但意味「維持現狀」為台灣民意的公約數,統獨的立場不應阻斷朝野理性對話,透過攸關民生的公共政策競爭爭取中間選民認同,此為多數與否的決勝關鍵。

大罷免後民意希望朝野和解、社會和諧,大家同心協力面對川普的關稅衝擊,同時讓兩岸關係走回和平發展的路徑,擴大交流,並透過開放陸客來台讓台灣的觀光產業能起死回生。然而,看到朝野間面對關稅衝擊還是互相叫陣的態勢,確實感到失望。

台灣社會能否重新團結,端視執政黨是否痛切檢討,回應對大罷免說「不」的民意,開啟朝野對話的善門;而在野黨也應理性問政、協助執政黨因應國內外的變局。眼前的對美關稅談判就是朝野能否和解的試金石,當然也關乎談判的成敗。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805004210-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