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去川普 關稅雪上加霜(中時)

曾經堅若磐石的台美關係禁不起檢驗,前美國官員一篇文章戳破民進黨的外交神話,並傳遞華府「疑賴論」訊號。川普總統親自操盤關稅戰,要如擠檸檬般榨乾台灣,又不允許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暴露賴政府因應川普2.0挑戰缺乏戰略思維,誤判形勢,台美關係危機重重。

華府「國家利益中心」資深研究員惠頓日前發表〈台灣如何失去川普〉專文,在台灣對美外交出現連串警訊之際,全面探討台美認知落差及民進黨決策的偏失,赤裸裸的批判震撼台北政壇。

自川普就職以來,台美關係就亮起紅燈,川普早已將美中大交易與「川習會」列為第一優先外交目標;在此同時,除了施壓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外,川普對「筆尖」大的台灣刻意保持距離,絕口不談對台灣的支持與承諾。但賴政府依然沉浸於美台關係友好之中,不但脫離華府主流思潮,對美中台三邊關係政治板塊快速移動跟不上腳步,甚至外交運作得罪川普陣營都毫無警覺。

台美貿易談判就是雙邊關係的指標,台灣早期樂觀以為是「優先四國」,結果淪落成「四大失敗國」,迄今無法達成貿易協議,美國片面決定課徵20%對等關稅,除了川普極限施壓、美方嚴苛條件外,根本原因在於台灣雖是美國第7大貿易國,川普並未列為優先談判對象,雙方處於不對等地位,反映了雙邊關係的整體退步。

美國最新對等關稅7日正式實施,在與主要國家談判暫告一段落後,川普親自出馬對台灣叫陣,要求加碼投資,惠頓又爆料賴清德過境紐約生變是川普親自決定,凸顯了「台灣失去川普」的嚴重性與殺傷力遠超過預期,這也是賴政府對美關係的致命傷。

惠頓形容,川普官員的認知是,民進黨領導的政府堅持「非核化」、跨性別主義等左派文化思維,對美國企業漠不關心,不嚴肅面對國防,及不願意縮小貿易逆差,美台之間的問題已經超越外交、經貿、國防層次,雙方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出現裂痕。更嚴重的是,台北明知與川普間的問題,卻未嚴肅面對,賴政府無法理解及認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新右派」理念。

外交部反駁指出,台灣與川普政府團隊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台灣堅實友人葛來儀挺身而出辯解,賴清德在考量風險後,不打電話祝賀川普當選是正確決定;賴清德的對美政策完全是他自己的決定,並非聽從副總統蕭美琴。

但無論是外交部與葛來儀的說法都顯得蒼白無力,事實是台美經貿談判黑箱作業,台灣任憑川普予取予求;賴清德成為2006年以來第一位過境美國被拒絕的台灣總統;美國在台協會主席懸缺7個月無人聞問,美台官方溝通互動情況冷淡,華府挺台聲量驟降;以及台美關係受制於美中關係,國家領導人必須要承擔最終責任。

惠頓的嚴厲批判並非單一事件,前美國國防部中國科科長包士可分析,美國對台灣政策在川普第二任內嚴重倒退,削弱對台灣承諾的可信度;華府智庫「國防優先」研究員迪派崔斯撰文指出,台灣政局對立嚴重,加上川普對台態度轉趨強硬,賴政府在國防、經貿與外交戰略上四面楚歌;「昆西研究院」的專文則指出,為了專注美中談判及避免北京升高對台灣脅迫,川普阻止賴總統過境美國是正確的。

《紐約時報》最新報導指出,台灣正面臨美國20%關稅、未能達成貿易協議及政治不確定性三重壓力,這些現象都反映出華府各界對於美台關係的高度憂慮,即使葛來儀也認同,台北目前尚未想出有效策略來應對川普第二任期的情勢變化。

台美經貿談判失利就是血淋淋的例證,台灣面對的不只是20%對等關稅,而是還要疊加原本既有的關稅,也就是20+N%,再加上預定下周宣布的232條款特別產業關稅,台灣經貿情勢雪上加霜,川普2.0風暴來得快又猛,但賴政府誤判形勢,缺乏政治智慧,處處受制於美國。惠頓此刻拋出的針砭文章確有值得國安外交團隊反思之處,若任憑疑賴論、疑台論持續發酵,不但台美關係,整體對外關係都將蒙受損害。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809002443-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