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理性民意 促兩岸關係轉圜(中時)

英國前首相強森來台演說,批評中共對台「霸凌威脅」,但在面對台灣主權地位的敏感問題時,卻顯露老牌政客的狡黠,以「台灣人民並未就此(承認主權獨立國家)作出要求」打了太極。強森這番虛話卻說出實情:台灣多數民意並不願走激進路線,而是希望維持現狀。

此一傾向透過這次大罷免投票結果,再次清晰呈現。綠營罷團動員邏輯相當明確:中共是「境外敵對勢力」,台灣必須對抗,所罷免對象是「中共同路人」,理應下台。這是對內版的論述,對外論述則是:西方民主陣營面對中共威權擴張,台灣是防禦最前線,一旦失守,中共就會像俄羅斯一樣,侵略烏克蘭、威脅歐洲,中共是全球性的威脅。

總而言之,「抗中」是民進黨、獨派及部分國際輿論的共識。至於如何鞏固這座抗中堡壘,出現各種各樣的建議或行動方案,譬如加強軍事戰備、完善全社會防衛動員、加強「敵我意識」令「抗中」思想深入人心,「抗中」在極端分子操作下衍生抗中納粹化現象,從閩南狼大罷免失敗後對八炯的指控,可以窺知。

閩南狼從統派網紅,搖身一變轉為反統樣板、罷團幹將,如今再次翻臉咬人,目的動機暫且不論,至少他秀出的證據八炯並不否認。大罷免前,外界對抗中納粹化現象,只是一種不安的預感,一旦八炯熱衷扮演納粹、以猶太人比喻有「大陸背景」的人,抗中納粹化就成為現在進行式。

第一波大罷免全盤皆輸,傳遞出兩個民意傾向:第一,拒做抗中堡壘;第二,反對抗中納粹化。大罷免投票結果,不代表多數民意認同國民黨,而是對民進黨縱容乃至支持極端路線的否定。比較罷免與歷次選舉藍營得票數據可以發現,國民黨基本盤並未擴張,甚至微幅縮小,這次投票結果是中間選民站出來反對大罷免,是「沉默多數」發揮作用,而不是傳統國民黨支持者,「沉默多數」包含兩類:一是無色選民,二是白色選民(柯粉和民眾黨支持者)。

無色、白色、藍色站在同一陣線反對大罷免,不僅是台灣理性、溫和、良善的力量,共同對抗「抗中納粹化」,也是支持兩岸在現狀基礎上和平發展的集體表態。賴政府上台後,在政策層面的防衛動員、17條的提出與落實,在意識形態層面的抗中宣傳,動用國家資源拍攝《零日攻擊》這類恐嚇性電影,加上國際智庫舉辦台海戰爭兵推,東亞與東南亞國家關注撤僑問題,種種戰爭景象,讓台灣民意焦慮不安,內心需要安頓。

兩岸在維持現狀基礎上和平發展,符合大陸對台既定方針,也是對台灣與大陸都有利的路徑,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由之徑。大陸有和統、武統之辯,後者觀點基於「長痛不如短痛」,主張先拿下台灣,再謀求發展建設。這種觀點在民間輿論或許有一定市場,但並非大陸高層所願。

今年3月《反分裂法》20周年,大陸全國人大委員長趙樂際表示:必須堅持在國家發展進步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換言之,大陸所謂「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兩岸統一,要在「發展進步」的基礎上完成,不會在「發展停滯或倒退」的情形下統一台灣,這是大陸有關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所謂「發展進步的基礎」,不就是在兩岸現狀基礎上不斷改善現狀的過程嗎?

民進黨2016大選贏得689萬票,2020大選獲得817萬票,這是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結果。這次大罷免投票,多數理性民意反對抗中納粹化、拒做抗中堡壘,表達支持兩岸和平穩定之意。反對納粹式抗中,希望台海穩定的民意,應是兩岸執政者的正向資產或依託,在有利和平與繁榮的前提下,可以有充分迴旋周轉的空間推動各自的政策。

兩岸關係主導權向大陸偏移,大陸應有所作為,讓理性民意認識,和平統一不是「被併吞」,也不是城下之盟,而是兩岸人民在共同發展進步中找到最佳方案。短期而言,民進黨應接受基本盤難再擴張的事實,務實面對多數民意的訴求,恢復兩岸民間交流。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810002122-262102?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