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輿論逼到牆角、失去社會信任後,賴清德政府終於召開記者會承認「疊加關稅」對台衝擊。但對於哪些絕對不能讓步的利益,比如農民、勞工、中小企業的權益,政府依然沒有作出承諾。適度對外溝通說明,才能讓企業掌握情勢藉以擬定因應策略,才能挽回人民的信任。國人想知道的是:面對美國總統川的獅子大開口,台灣還可能會被咬掉哪些肉?
所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正是台灣談判團隊的成果。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早早就飛赴華府展開談判,至今已超逾4個月,不論是立法院或產業界,對相關談判內容仍是一團迷霧,直到白宮官網揭牌方知「20%」稅率。鄭麗君一再強調「絕對沒有黑箱」,戰略願景是空洞無比的「台美AI中心」,但到底跟美方的聯繫管道是誰,大致內容為何,依然諱莫如深,完全未解產業和民眾疑團。
這位被封為「難纏的對手」,多次強調「從32%談到20%」有多麼艱辛,然而她談出的20%,蓋牌拖過大罷免後,竟然是「疊加關稅」。另一方經貿辦談判代表楊珍妮則是「避重就輕」,一直在談其他國家的關稅因應策略,避談台灣的高關稅衝擊。唯獨政務委員龔明鑫透露衝擊尤甚,包括:農漁業的蝴蝶蘭、鬼頭刀,製造業的工具機、機械業等,皆受到嚴峻衝擊。經川普「關刀」亂砍一陣下來,日韓競爭對手突然有了遠遠超前台灣產業的明顯優勢。本地工具機業者一片哀號:「不接等死、接了找死。」工總亦向政府喊話:「40年來最慘烈的一次!」
銷往美國的傳統產業,如工具機、紡織、塑橡膠、自行車、螺絲業等,已因台幣升值12%而深受衝擊,幾乎哀鴻遍野;如今再被課徵20%的「疊加關稅」,無異雪上加霜。關稅高於毛利率,傳產已被完全封殺,毫無生存空間。民進黨硬扯「只有歐盟」沒有疊加關稅,但其實日本、英國、以色列、土耳其等國也沒有疊加關稅。而比起與美國簽有FTA的新加坡、南韓等國,台灣產品更不具競爭優勢。高關稅上路之日,也就是台灣迎接關廠潮和失業潮之時。
事實上,政府對民眾本來就有提供充足資訊的責任,但時至今日,相關資訊依然不透明,企業界與民間瀰漫著對命運未知的恐慌。賴政府當務之急,並不是強調「暫時性關稅」,不是爭辯政府「何時告知」關稅會疊加,而是應該如何重整談判隊伍,與美國談判斡旋,全力爭取較低且不疊加的對等關稅;以及化解接踵而來的「232調查」科技類產品關稅。對內則應充分提供資訊,協助企業度過難關。
賴清德政府的對美談判,是國內與國外的雙重賽局,對外談判需要有民意作為後盾,但其溝通和宣導工作遠遠不及當年因《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所耗費大量心力的國會和社會溝通工作。當時,馬英九政府曾公開承諾,在ECFA談判過程中,對於農業、勞工、中小企業的利益,絕不妥協或讓步,藉此以民眾支持作為底氣。
放眼國際,這類亮出底線的作為,並不罕見。比如,中共當局對美談判常提及台灣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絕不容妥協或寸土不讓。又如,馬政府開放陸生有「三限六不」政策,這是告知民眾了解政府的基本準則和底線,才能獲取人民的信任和信心。
關稅操之於川普,但匯率多少可操之在己,台幣升值近幾個月來升了12%,影響所及不只是出口美國,而是出口全世界。政府對產業的補助從850億到930億元,只不過是杯水車薪。關鍵在於,到底我們還有哪些肉會被割走?談判的底線又是什麼?有哪些是寸土不能讓的?要讓企業有所準備,心裡能有個底,便於擬定因應策略。
賴清德刻正面對國內外的信任危機,美國前國務院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為文戳破了「蕭美琴神話」,直指民進黨政府「正在失去川普」。豈止失去川普而己,也失去日本輿論界的支持,連日本《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朝日新聞》三大報都用社論規格批評賴清德,指他與在野黨不是合作對話,而是搞大罷免運動的政黨對立,其治國之無能無方,可見一斑。
賴清德放棄中國市場,把台積電的籌碼未談就先送,未談就先去阿拉斯加買天然氣,而今川普要軟土深掘,台灣還要被咬掉哪些肉?要向美國投資4000億美元嗎?未來又將開放哪些市場?花大錢買品質堪虞的客機、畜產品和軍武?還要附加哪些條件換取稅率折讓?要被勒索交出半導體關鍵技術?
政府對人民有善盡說明的責任:資訊要透明,讓企業能有所因應。企業知道面對的是川普這個不可測的領導人,也可以理解變數無窮;但政府至少應該讓國人知道實際情況,而不該用蠻橫霸道的嘴臉,以簽了「保密協議」為由而峻拒。
關稅「開牌」至今,「不能說的秘密」才逐漸曝光,猶如被擠出來的牙膏,越擠越大坨,業界仍雲裡霧裡,不知所措,不知還有什麼尚未「開獎」的驚愕或驚喜,不知伊於胡底。台灣人民猶如活在《悲慘世界》,多少人民在怒吼,多少人民在飲泣,賴清德真的聽見了嗎?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