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揭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歷時十天九夜、史上最長的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已於7月18日落幕。平心而論,這次實兵演練,無論在想定設計和實施內容上,都比往年更貼近「實戰化訓練」的要求,國軍官兵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然而,8月4日刊登於《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標題為「台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戰爭準備」(Taiwan’s Civil Society Is Not Ready for War)的專文,部分內容被媒體引用後,意外在國內引發「漢光演習有如表演」的質疑,且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使國防部不得不在8月5日發出新聞稿澄清。
國防部慘遭池魚之殃
然而,若細讀《外交家》這篇由二位外籍學者共同撰寫的專文,可發現並無「國軍漢光演習有如表演」的陳述,引發國內質疑的,應該是這段文字:
儘管這些擴展的演習,台灣的民防仍在某種程度上是表演性的,而非結構性的 (Despite these expanded exercises, Taiwanese civil defense remains, to some extent, performative rather than structural)
換言之,《外交家》這篇專文,主要批評的是結合漢光實兵演練一併執行的「城鎮防衛韌性演練」;而該項演練與「全社會防衛韌性」相關事宜,主要是由國家安全會議、行政院及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等多個中央部會分別負責,跟國防部與國軍的關連不大。
事實上,「城鎮防衛韌性演練」在執行時,是由地方政府動員人力與物資,依照中央部會的頂層設計及規定,來進行演練;國防部根本不是主責單位,過程中也沒多少國軍人員參與。因此,真正該出面回應《外交家》專文中所提出的質疑,應該是國防部以外的其他中央部會,國軍在整起風波中,稱得上是遭受池魚之殃、無端受累。
儘管如此,這二位來自烏克蘭的作者,基於母國在俄烏戰爭的經驗,於文中提出「台灣的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準備」的觀察,仍舊值得我方省思。
中央政府不願面對最嚴峻的場景
至於為何台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準備?主要原因應該不是兩位作者在專文中所說,「大多數人更願意維持現狀,而非尋求正式獨立」(most prefer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over seeking formal independence)與「公眾對地緣政治威脅的興趣往往相對較低」(Public interest in geopolitical threats is very often comparatively low),而是有其他因素,尤其是中央政府根本還沒做好準備。
首先,當國防部已開始正視「國土防衛作戰越來越難避免」的現實,開始強化在海岸線後方縱深地帶與都會城鎮地帶的作戰準備時,包括國家安全會議、行政院及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等多個中央部會,卻還是不願以共軍大舉來犯,台灣本島進入國土防衛戰時,可能出現的最嚴峻場景,作為規劃「全社會防衛韌性」相關措施的依據。
由於場景設定錯誤,不僅使中央政府所規劃的種種措施,只能應付台灣局部地區遭受重大天然災變,或共軍對台僅採取「長期封鎖、圍而不打」等場景;當面對的是漢光實兵演練所設定的「縱深地帶防衛作戰」與「都會城鎮防衛作戰」場景時,現行依中央政府頂層設計所規劃的措施,絕大多數根本經不起考驗!
以7月15日與7月17日,於台中市與台北市,採實人、實物與實地開設的方式,所進行的「戰時民生必需品配售演練」為例;這套設計要能發揮作用,前提是各地方政府仍然保有相當的行政效能,連社會機能,例如物流與金融等,也必須能維持一定程度的運作。
因為唯有如此,各地方政府才可能持續不斷地,維持各大大小小「民生必需品配售站」的運作,包括提供必要人力,確保食米與桶裝瓦斯等民生物資能從儲存點運到各配售站,確保民眾仍能從金融機構提領存款用於價購配售物資,和各配售站從民眾收取的大量現金能繼續流通或存入金融機構。
但這些前提,在重大天然災害與共軍僅對台灣「圍而不打」時,還有可能存在;當場景變成共軍成功登陸,開始從各登陸基地躍出,朝台灣北、中、南各大都會區進攻,台灣本島絕大部分已在共軍火力的壟罩下時,就幾乎不可能實現!
當共軍開始進攻各都會區時,不僅絕大多數區域已處於斷電、斷水、斷瓦斯與斷聯的情況,連地方行政機關所在建築,都可能成為共軍的打擊目標;因此,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與社會機能將迅速萎縮,無法繼續維持各「民生必需品配售站」的運作。
另外,在中央政府堅持民眾必須付錢價購民生物資的情況下,萬一民眾手邊已無現金,難道政府就不提供民生物資嗎?還是為了維持公平性,要求民眾在共軍已兵臨城下、流彈處處的情況下,先設法取得政府機關所開立的證明?
各種設計與現況嚴重脫節
除不願以「國土防衛戰」時的最嚴峻場景,作為「全社會防衛韌性」相關措施規劃的依據;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在場景選擇已嚴重失真的情況下,部分中央部會似乎僅是將陳年舊檔中的措施進行微調,未仔細思考時空環境改變所造成的重大差異!
再以「戰時民生必需品配售演練」為例,根據中央政府於2024年8月5日修正頒布的《民生必需品短缺時期配給配售辦法》,戰時政府所提供的配售物資,主要是食米、食用油、食用鹽,加上20公斤裝或16公斤鋼瓶裝的桶裝瓦斯。
先不論當共軍開始攻城,民眾在斷電與砲火威脅中,有無辦法將20公斤裝或16公斤裝的桶裝瓦斯,從配售站扛回位在高樓層的家中;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各大都會住宅區已大量改用天然氣的情況下–大台北地區的天然氣普及率為65.61%,陽明山地區為59.32%,欣欣地區為63.25%,欣湖地區為68.90%–政府所配售的,竟然還是超過半數民眾家中無法使用的桶裝瓦斯,可見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與現實脫節的情形有多嚴重。
另外,政府所提供配售的民生物資中,還是如同1979年華美斷交、甚至1937年至1945年對日抗戰時一樣,以較需要烹煮的食米為主,未考慮現代已有許多更方便儲存,食用時也更簡便、無須烹煮的選項,例如加熱餐包和日本普遍可見的即食米等。
在中央政府不願以戰時最嚴峻的場景,做為規劃「全社會防衛韌性」措施的依據,也不考慮陳年舊檔中的方案與當今社會究竟存在多大差異,又如何能期望一般民眾,和台灣民間社會,對國土防衛戰可能發生的情形,能有正確的認識並做好準備?在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與現實嚴重脫節的情況下,所執行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演練,就算過程再井然有序,只要無法經得起實戰考驗,與表演就相差無幾!
*本文原刊114/8/15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