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珍
台北市長蔣萬安公開建議賴清德總統應提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組閣,值此七二六大罷免大失敗,八二三罷免難免再敗,內閣總辭或改組之議不絕於耳之際,蔣萬安此議不可謂不合理。
面對改組議題,卓榮泰風度見識皆不如童子賢
然而,即使童子賢是賴清德總統親聘的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還兼任民進黨新境界基金會副董事長,民進黨人的反應顯然非常不是滋味,包括行政院長卓榮泰都回應,「首都市長最近的言行,常常脫離市政,請他回去好好學習。」一副上級長官對待下級僚屬的派頭。
卓揆大概忘了,第一,此刻他是聲望最低且包括民進黨人也不排除他辭職好讓內閣總辭的院長;第二,他是籌畫大罷免的「三巨頭」之一,做為行政院長無視民意政治運作之常軌,執意發動不符民主定期選舉原則的大罷免,形同行政院自己發動的「歪樓倒閣」─只「解散」在野立委,計策未果,浪費台灣一年半,即使不論關稅談判不利,颱風救災不力,他都理當請辭;第三,首都市長在行政層級上的行政事務,行政院管得,比方台中市長盧秀燕列席院長會民請命,却遭閣揆制止發言,但民選首長,在政治層面,只有民意管得,市長要說什麼做什麼,閣揆沒有限制的道理,何況民選首長發民意之聲,誰曰不宜?笫四,童子賢曾是賴清德去年當選時就徵詢過的閣揆人選,蔣萬安此議並不離譜;第五,做為內閣可能改組的當事人,卓揆之言透露戀棧之心,反而不宜。
對比之下,童子賢淡然以對:一,他不擅長;二,內閣人事是總統憲法職權,不會評論或議論,他進一步表示,「卓院長很辛苦,內外壓力很大,閣員們都很辛苦,他要致意一下,也要表示鼓勵。」聊聊數語,其風度與見識,果然超越閣揆。
童子賢組閣,是個好點子,又是個壞點子。
童子賢組閣─朝野和解,還核電一線生機
從好的方面說,第一,國會朝小野大形勢既成,由朝野都能接受且社會寄予好評的人士組閣,符合民意期待,且歷經大選,政治上的裂痕需要彌補,除了民進黨忘不了「拚政治」,「拚經濟」是全民期待,這應該也是賴清德最初會徵詢童的理由,也是會延聘企業界的郭智輝出任經濟部長的理由,遺憾的是,郭智輝的表現讓人失望了。
第二,卓揆出任行政院長,以其過去「圓融」的政治性格,未必是不佳的選擇,遺憾的是,從新國會組成伊始,賴清德沒打算「以和為貴」,反而以國會衝突營造大罷免「優勢」,大罷免的失敗證明民進黨總召柯建銘意圖以少數民意逆轉國會結束的策略徹底失敗,賴總統若要「重頭開始」,就得正視朝小野大的現實,提名在野能接受的閣揆,而童子賢努力倡議重返核電,不但支持核三在安全無虞下延役,還為發動公投的民眾黨站上第一線擔任正方代表,他除了是民進黨新境界基金會副董事長,也是前行政院長江宜樺長風基金會的副董事長,的確是在野能接受的人選。
第三,台灣能源處境已在懸崖邊緣,其風險比兩岸的戰爭風險還高,能源政策不改,台海有事,完全傾斜的電力甚至將成為壓垮國安的第一根稻草,不論從國安角度、國際趨勢、乃至國家發展AI算力的角度,核電政策都到了不能不調整的關鍵時刻,這也是童子賢拚了一身剮非要和民進黨的「神主牌」對著幹的原因,核三延役公投若未能通過,這叫國運若此奈若何,公投若能通過,做為倡議者,力拚公投之公民決議能落實,避免行政部門的拖延或敷衍,在「道義」上,童子賢的確可以也應該思考接任閣揆的可能性。
民進黨戰鼓不歇,誰當閣揆都沒救
但從壞的方面說,第一,台灣政治多艱,卓揆碰上的是在野多數杯葛,就算童子賢為在野多數接受,包括他也曾在第一線支持罷免的國民黨總召傅崐萁,他還是可能碰上心不甘情不願的民進黨少數杯葛,行政院長綜理國政,絕不止能源政策一端,童子賢自謙「不擅長」,或許也透露他無心也無力處理他並不那麼投注心力的其他事務,當然還包括他其實並不樂見的朝野爭鬥之政治事務。
第二,明年正值九合一基層選舉,做為行政院長,難免要為執政黨扛起輔選之責,童子賢並非民進黨人,但內閣重要部會既不可能不用民進黨人,亦不可能要求民進黨政務官無視選舉,畢竟「行政資源」是選戰最重要的優勢,連大罷免,行政院都要組隊下鄉宣講,大選將屆,童子賢又如何能要求行政團隊置身事外?
第三,更重要,總統即使有意調整內閣以重整執政腳步,面對和戰兩端的抉擇,做為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亦不可能無視民進黨的選戰需求,即使最簡單的核三延役,賴清德若能扛下已經是民調少數的反核壓力,何須公投?又何需童子賢為「道義」出任行政院長?若扛不下,童子賢就算出任閣揆,又如何能冒府院對抗之大不韙硬頂?遑論民進黨迄今戰鼓依舊擂不停,這樣的行政院長太處在朝野夾縫中,豈不成了「政治人形沙包」?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的兩大「人形立牌」─吳豊山與童子賢 | 更多文章 )
說到底,蔣萬安有建議,民意有期待,童子賢不論有沒有意願,閣揆人選、內閣人事,操諸總統的憲法職權,但政府能否快速挽回台灣失去的一年,重新步入施政正軌,需要的是賴清德的政治智慧、政治胸襟和視野。一念通則萬結解,閣揆重要也沒那重要,一念不通則萬結難解,大羅天仙都救不了,何況童子賢。
*本文原刊114/8/22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