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宇(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自「丹娜絲」重創南台灣後,重建進展遲緩,災民苦不堪言,凸顯出台灣在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強風暴雨,不僅預防性措施嚴重不足,救災也非常不到位;有民調顯示高達58%的民眾對政府救災表現表示不滿意。
丹娜絲颱風除帶來洪災之外,各地的光電板也嚴重受損,模組破裂成堆漂浮,畫面震驚各界,也引來「山也太陽板、海也太陽板」的抨擊。官方極力澄清光電板主要材料為無毒的矽,不會污染土地或水源,是對環境友善的發電方式;卻未提及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天然災害威脅,台灣大規模的光電設施要如何應對!
目前國內不少光電板係採漁電共生模式,養魚是一種高效的生產動物蛋白質的方法,產量已超過了天然捕撈量,成為水產品的主要來源,高品質養殖水產品將成為全球消費需求的趨勢。然而根據研究顯示超過90%的水產品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例如水溫升高可能導致養殖場更多疾病,有害藻華爆發),所幸許多人已經意識到氣候變遷對水產養殖的影響,並積極採取措施來提高水產養殖的韌性。
台灣本是全球重要的養殖地區,養殖台灣鯛,鰻魚,草蝦,九孔風光一時,還贏得「養殖王國美譽」,如今卻硬要拿1/4的魚塭(一萬公頃)來配合漁電共生政策,更是將台灣養殖漁業推向深淵,與國際漁業發展趨勢背道而馳!先前學者專家即一再提醒政府漁電共生存在的諸多問題和風險,須謀定而後動,否則一步錯步步錯,不僅能源危機未解,更搭上糧食短缺風險,在野黨民代也多次揭露,漁電共生案場多以電為主、養魚為假,根本掛羊頭賣狗肉,「乞食趕廟公」,卻一再遭相關部門漠視,不僅提出少數成功樣板予以反駁,強調可達到“1+1>2”的效果,還不斷標榜「養殖為本,綠能加值」。如今審計部也指出,農業部已查核案場約7成不合格,不合格主因係未落實養殖,且393案僅查核122案,對案場查核能力同樣不足,呼籲農業部強化查核機制,透露出執行力明顯不足的重大缺失。
目前公告漁電共生區位土地面積高達2萬982公頃,儘管實際申請設置的面積僅2636公頃,卻已經影響到國內養殖產量,顯然漁電共生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目標(2025年漁電共生推動目標設定為4.4GW),更可能影響到水產品對糧食的貢獻,也很難恢復。該運作模式仍存在:前期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缺乏基礎設施、相關基礎研究薄弱、更具效率的電池儲存方式、缺乏跨領域的大量科學數據支持、經驗和技術支援不足、缺乏對生態和環境影響研究和社會認可、廢棄太陽能板正確的回收和處置方法等等,政府施政未謀定而後動,邊穿邊改,致爭議不斷,過往政府允許「先發電再養魚」,已造成長期亂象,如今經濟部雖亡羊補牢,要求有養殖實績才能發電,但因目前台灣的漁電案場,技術尚未成熟,還有很多瓶頸沒有辦法突破,很難達到標準,亦未見主管部門提出具體解決方案,明顯失職失能,環境部長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也承認綠電已經到了重置階段,希望對太陽能光電進行政策環評,不知當初因提出「養殖漁業白皮書」,202年地面型漁電設置目標需達4GW,4年將投87億拚產業轉型,2025漁電共生規劃一萬公頃,淡水養殖魚塭比例將減少10%,輔導業者退場,而受獎甚至升官的官員和學者,面對今日的困局不會心生愧疚,不該負責嗎?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把老百姓的感受當成重要信號,用具體行動回應民眾期待,才是「民心背向」,「社會盪平」,「國家興衰」的關鍵。然而從漁電共生,大罷免到台美關稅談判均透露出,政府所作所為離民意越來越遠,甚至還教訓起民眾。人民要的是能顧經濟、護民生的政府,空洞的政治標語,無法替代務實的經濟治理。鑑於能源對台灣未來生存發展的重要性,該汰舊換新的是政府不是人民!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於114/8/21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