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共同生產武器 賴政府接得住嗎(羅慶生)

台美共同生產武器 賴政府接得住嗎(羅慶生)

作者: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日前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維克率團訪台。在美國總統川普對台徵收高關稅以致「疑美論」蔓延之際,維克此行應有安撫之意。雖然維克強調高關稅「絕不會影響美台的防禦同盟和友誼」的說法,讓台灣人有挨巴掌還被「吃豆腐」的感覺,但他支持美國與台灣「共同生產武器」,卻可能有實質意義,值得進一步探究。

美國國會團體訪台常被質疑是來賣武器,但這次不同。因為現在問題不是台灣買得不夠多,而是美國交不了貨。依據國防部報告,美國積欠台灣的軍火價值高達215.4億美元之多。而台美「共同生產武器」或許是個解決之道。

軍武交貨延宕是因為產能不足。產能不足的原因是因為美國金融業太發達,股東與其賺股利還不如賺股價。前任美國駐日大使易曼紐即曾抨擊美國軍工企業,寧可將資金購買庫藏股也不願擴大生產線,嚴重延誤軍售交付,危害「更甚於中國」。

不僅如此,為節省成本讓財報好看,不斷將供應鏈外包,結果導致品質監管體系弱化。這幾年波音公司客機多次出事,過度依賴外包即被認為是重要原因之一。波音如此,製造F-35的洛克希德.馬丁同樣如此,甚至更嚴重。Block 4升級案的品質有爭議,讓美空軍拒收F-35新機達1年之久。若非如此,川普也不會選擇波音開發第六代戰機的F-47,而不是由壟斷戰機隱形技術的洛馬。

更有甚者,許多外包與多次轉包的生產商是中國企業。去年12月,美國國防軟體公司Govini發布研究報告,指出2005年到2020年,美國軍武供應鏈的中國供應商增加了兩倍,支撐國防武器系統和基礎設施的半導體有40%以上依賴中國供應商。這讓因依賴中國稀土而在關稅戰中吃大虧的川普總統難以忍受。

川普在以補貼換10%股權入股英特爾後,即表示考慮要入股美國軍工業,並點名洛馬,或許就是這原因。美國軍工是私人企業,金融化嚴重,要釜底抽薪,唯有轉型為「國有企業」。正如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的說法:洛馬97%的收入來自美國政府,基本上,該公司可算是美國政府旗下的一個部門。

無論如何,川普有意整頓美國軍工業,或將要求重建供應鏈。如此台美共同生產武器將有很好的前景。事實上,今年4月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即曾提議,將美國空中及水下無人機的生產作業轉移到台灣。台灣若能把握機會,那麼半導體去美國,軍工業到台灣,有機會成為另一群「護國神山」。

但就怕像綠能產業一樣,主其事者將此視為禁臠而搞得黑幕重重。如果發生類似綠能的弊案,不僅美方不齒,還會斷送台灣軍工產業前途。對可能的弊案,賴政府應鼓勵司法調查並歡迎在野黨監督,而不是打壓或搞大罷免,如此才有利台灣未來,才是真正的「愛台灣」。

 

*本文原刊114/8/31洞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