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遭到唾棄的賴清德(孫恭正)

註定遭到唾棄的賴清德(孫恭正)

作者:孫恭正(退伍軍人)

32:0 的大罷免結果,只是給了賴清德一個警訊,但「賴柯政爭」卻註定了賴清德必遭唾棄的結局。在726投票結束時,筆者以「慘敗能讓賴清德謙卑嗎?」為題投書【風傳媒】,當時筆者就提醒過民進黨,賴清德、卓榮泰和柯建銘三人必須有人為大罷免負起政治責任。惟賴清德仍想做困獸之鬥,以致823輸得更加徹底,不得不提出內閣「微改組」,但仍不足以止血,因此有了「賴柯政爭」。賴清德想將鍋甩給柯建銘,但柯建銘硬是不接招,柯建銘抱著「大家一起死」的態度,看來賴清德是「難逃劫數」了。

說起「政爭」,柯建銘可是全台灣最有經驗的人。當年的「馬王政爭」就是起於柯建銘對司法施壓,柯建銘可說是馬王政爭的「罪魁禍首」,馬王政爭也讓馬英九的民調數字慘不忍睹。如今的「賴柯政爭」也必然會讓賴清德「萬劫不復」,因為賴清德根本不懂得如何運用「法、術、勢」,柯建銘就像一塊除毛貼布,撕下來的同時也讓人疼痛不已。但不管怎麼鬥,那都是民進黨的家務事,反而是賴清德的「領導統御」和「識人用人」的能力,才是真正讓民眾擔憂的事。

戰國時期,燕昭王想要攻打齊國復仇,但攻打強大的齊國談何容易,燕昭王希望廣納賢士為其所用,於是向郭隗請益。郭隗告訴燕昭王「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者與役處」。郭隗的意思是成就帝業的君主與賢才的相處,是把賢才當老師一樣敬重,成王業的君主是把賢才當成朋友,成霸業的君主是把賢才當臣子,亡國之君則是把人才當奴才使喚。

歷史上成就帝業的如周文王和周武王,對待姜子牙就如同對待老師一樣敬重。三國的劉備對待關羽、張飛如同兄弟朋友一般,故能成就王業。西楚霸王項羽對待賢士如同臣子,所以只能成就霸業。春秋時期宋國的貴族華元,捨不得一碗羊肉湯,結果被車伕直接送去敵陣成了俘虜,不但遭人羞辱,還留下了「各自為政」的成語,就因為他把手下當奴才,最後讓自己成了千古笑話。

賴清德就是「亡者與役處」。他沒有領導統御的能力,也沒有知人識人的才幹,整天做著獨裁的大夢,卻不知民心的向背。賴清德在726該止血的時候,妄想再拚823看看,如今想借老柯「項上人頭」一用,非但無濟於事,反而陷入更大更深的泥淖。賴清德進退失據,現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想要「補破網」,連黨內的事都處理不了,還談什麼治國。

根據民調顯示,針對大罷免的失敗,柯建銘是民眾心中最該負起責任的第一名,賴清德排第二。因此賴清德直覺認為拔掉柯建銘的總召,就能化解民眾的憤怒。賴清德錯了,民眾對柯建銘的憤怒值,不是卸任總召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即使讓他滾出立法院,只怕也只能暫時消除怒氣而已。

簡言之,柯建銘只要還是民進黨籍,只要還能上媒體版面,只要還能指指點點,賴清德這個黨主席就別想脫身。

當柯建銘想要31位國民黨立委被罷免,還要用刑法100條追究時,可曾想過今天這種局面?他那副不可一世的嘴臉,和囂張狂妄的言論,豈是拔除一個總召的職位就能平息民怨?

賴清德該想清楚,如果柯建銘是「不可取代的總召」,那你就是「可以取代的總統」。

韓非子認為君主要結合「法、術、勢」三者來治理國家。如今賴清德集總統與民進黨主席於一身,卻對一個柯建銘束手無策,賴清德的無能恰恰在柯建銘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連柯建銘都擺不平,賴清德怎麼面對川普的掠奪和中共的武嚇?「抗柯」都沒轍,還談什麼「抗中」?這樣的賴清德和民進黨,註定要遭到人民的唾棄。

 

*本文原刊114/9/3風傳媒,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