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瑤的眼淚 文化寄生的悲歌(汪志雄)

吳思瑤的眼淚 文化寄生的悲歌(汪志雄)

作者: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甫獲得文化部、文策院補助逾1億餘元的影集《零日攻擊》,劇情設定台海開戰為背景,但播出以來飽受批評情節荒謬幼稚、脫離現實。美籍國際政治觀察家方恩格看了該劇之後,31日發文批評指核准資助該電視連續劇爛片的政府官員,應該「向台灣所有納稅人道歉」。

與此同時,文化部28日在立法院所提出的2.8億元追加預算,遭藍委全數刪除。對此民進黨立委吳思瑤當場流下淚眼,痛批在野黨立委「消滅了文化,就沒了國家!」

眼淚若是為了人民的苦難,那是悲憫;若是為了揭發制度的荒謬,那是良知;但眼淚若只是為了掩飾政治的無能,則成了矯情。吳思瑤的眼淚,鏡頭捕捉到的,是一個自詡為「文化立委」的虛偽與做作;社會看到的,更是政治的表演與權力的掩飾。這不是單純的情感流露,而是文化人尊嚴淪喪的註腳。

民進黨執政後進行「去中化」的類文革,讓台灣的藝術創作之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偏,政治表態成為文化顯學,不論是文學創作、流行音樂,或是影視戲劇,只要加入「愛台反中」元素,就能拿到大筆的補助。遠的如林昶佐的「衝組」(1900萬)、姚文智的「流麻溝十五號」(1500萬),近的如羅景壬的「零日攻擊」(1億1300萬)、九把刀的「功夫」(1億5000萬)等,都是一群文化寄生蟲的政治宣傳作品,毫無藝術性可言。

文化人之所以能被尊敬,不在於靠補助,而在於敢言,在於能指出制度的荒謬、直面權力的霸道、守住公平正義的底線。可惜,吳思瑤這些年在文化與教育議題上的表現,更多時候是順從政黨的立場,而非為專業發聲。她的眼淚不是為文化界的困境、不是為文化工作者的無奈,而是為了自己在政治場上的受挫。這樣的眼淚,只能換來人民的訕笑與嘲諷。

所謂的文化人關心政治,本應是知識分子把專業、批判與良知帶進體制,讓文化政策更有靈魂。然而現實卻是,文化人成了政黨的包裝品,文化被當成選舉的宣傳詞。吳思瑤多年打著「文化」招牌,最後卻與執政黨的政治操作綁在一起,凡事以護航為先,對文化界真正的問題卻閉口不言。她的「文化立委」身分,早已淪為政治的綠色外衣。

今日台灣,文化人靠補助過日子,被譏為「合法的要飯」。政府補貼本來是支持文化,結果在民進黨執政下卻變成「靠關係拿錢,憑顏色謀生」的「文化寄生」亂象。受補助的對象與作品如大支、閩南狼、楊舒雅等,除了政治正確,毫無文化內涵可言。當文化人失去獨立性與批判性,只剩下搖尾巴要飯,文化就成了政客手中的紙花,再也沒有重量。

吳思瑤的眼淚,不但沒有感動人,反而提醒我們,台灣的文化界正面臨一個向下沉淪的危機。當文化人一個個被收編、被同化、被政治利用,他們就不再是知識分子,而只是政權的表演者,文化的寄生蟲,這只會讓台灣的文化創作走進一個窄井枯石的死胡同。

 

*本文原刊114/09/04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