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進教室了嗎?─開學季是台灣數位教育升級的機會(工商時報)

AI進教室了嗎?─開學季是台灣數位教育升級的機會(工商時報)

九月開學了,學生重返校園,邁向新的年級。不同於去年此刻,這一年來AI大型語言模型與消費性電子硬體迅速演進,推動人類生活加速向前。惟台灣政策尚未明朗,使得校園對於AI教育態度尚顯保守。但不少關注趨勢的家長主動在家中導入AI,如同企業發展常快於政策一般,台灣數位教育未來恐走向兩極化。

生成式AI自去年底滲入各行各業,從職場、醫療到行銷、客服,如今也開始進入教育場域。許多教師、學生與家長,對這種劇烈變化不習慣,然全球主要教育體系已積極布局。新加坡自2023年起推動AI for Education,將AI素養納入小中學資訊課程,並規劃讓全體中小學教師皆具備基本AI應用能力;英國則將生成式AI列為國家級教學研究主軸,並建立教師使用AI的倫理準則與案例。至於美國,則由各州自訂步調,加州、麻州、德州等科技州的高中課程,已涵蓋提示設計、資料訓練與模型判讀等實務技能。

這些國家不只讓AI走進教室,更進一步推動教育本質更新。因為教育核心不只是工具,而是思維與判斷力的培養皿,而這正是AI時代帶來的挑戰與契機。

台灣對AI教育則仍顯遲疑。中小學對生成式AI教學尚未有統一規範,不少學校甚至要求學生作業不得使用AI。教師對AI的教學資源掌握也不充足,培訓機會有限,許多第一線老師對AI既陌生又有壓力,不僅擔心無法應對學生問題,更有被AI取代的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原本教育資源就存在城鄉差距,AI的導入可能進一步擴大落差。都市學生將有更多機會取得資源或企業合作機會,教師也能更容易接觸新知與工具;但偏鄉學校卻可能需被動等待政策補助或平台支援,導致學習資源更加M型化。如同推動至今表現普普的英文教育一樣,不僅是補習或經濟條件的差距,更可能演變為數位時代中「第二語言」的斷層。

嚴重的是,政府並非未察覺這股結構變化影響。行政院在「少子女化對策計畫2.0」中,提出了補助師資與學生的資源配置,也協助青年就學無虞。但從政策設計來看,「如何留住學生」與「如何培養未來人才」是兩種思維,前者著眼短期安穩與回應社會壓力,後者則關係到國家國際競爭地位。只以補助學費、降低課目加權計分、放寬招生門檻來維繫學校運作,未啟動高教改革與技職升級,最終恐將使台灣學生品質分化,並進一步加劇少子化的惡性循環,當社會不再相信教育能翻轉命運時,教育將不再是希望的投資,而淪為風險的拖延。

AI時代,台灣究竟期待下一代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是標準答案的背誦,還是深度思辨與創新能力?是準備考試,還是具備提問、驗證與跨領域合作的能力?若我們認同後者,那麼台灣課綱、師資、教法、評量甚至學校角色定位,都須重新校準。AI素養不該只是將AI介紹納入資訊課,而是全面性地引導學生理解模型原理、活用工具輔助學習,並有能力對AI結果提出批判與修正。台灣需要打造能與AI共學,而非被AI主導的環境,這才是面對未來最基本的教育目標。

AI進入教室,不應只是新科技走進校園,而是國家競爭力的另一個起點。台灣的教育若能在這波國際巨變中抓住機會,不但能讓孩子擁有面對未來的自信,也能讓社會再次相信教育是一條值得投注的長路。教育從來不是口號的點綴,而是國家治理的根基。AI時代教育轉型不只關乎學業,更是國家未來是否值得投注心力與希望。如果台灣錯過了AI進入教育的時刻,或許也錯過下一代走進未來的入口。

 

*本文經工商時報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907000152-260202?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