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振盛(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教授、台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
柯文哲8日在羈押1年後,以7千萬元交保出獄。這不只是司法的轉折,更是政治的炸點。對台灣政局而言,柯的回歸不單是個人命運的翻轉,而是讓在野重新面對「合作或毀滅」的最後抉擇。
司法上,這是羈押到極限後的鬆綁;政治上,則是讓一位差點被時間淘汰的在野領袖,再度站上舞台。沈富雄直言,柯未來有三條路:報復性出擊、重建政黨、伺機問鼎2028。這三者其實難分彼此,柯若仍以獨行俠姿態衝鋒,只會重演2024「聲勢有餘、票數不足」的悲劇;唯有藍白攜手,才能把積壓的民怨轉化為真正的選票。
數據更清楚揭示結構的真相。台灣民意基金會8月民調顯示,民進黨支持度29%,國民黨20%,民眾黨15%,藍白合計超過35%,已高於綠營。然而,三黨差距不大,若在野分裂,選舉誰都沒有必勝把握。更令人警醒的是政大選研中心的數據:中立與未表態者的比例高達38%。這龐大的「沉默選民」是勝敗關鍵,他們要的不是口水戰,而是穩定生活。如果藍白不合作,這些票將被民進黨以「穩定牌」輕易收攬。
執政評價同樣不容忽視。美麗島電子報8月民調指出,賴清德滿意度僅3成,不滿意高達6成,已形成「死亡交叉」;再加上地方罷免戰的失血,綠營優勢正在瓦解。但不要誤會,這並不意味民進黨2028必敗。只要在野分裂,綠營仍可靠「對手更糟」繼續執政。結論很清楚:藍白合,大於綠;藍白分,等於零。
因此,柯文哲交保之後,在野黨若真想浴火重生,必須立刻建立制度化整合:第一,確立單一總統候選人出線機制。僅靠傳統民調已不足,必須加入「中間選民支持度」與「青年淨好感度」。若柯能贏得中間與年輕選票,就由他領軍;若藍營候選人更具穩健治理的說服力,就該由藍營出線。落敗一方不應杯葛,而應承擔副手或行政院長角色,形成「雙核心」治理藍圖。這才是真正的團隊,而非誰壓誰的零和遊戲。
第二,分工作戰。藍營鎖定地方治理與區域立委,白營專攻政黨票與青年族群。藍營談治安、交通、長照,白營談改革、創新、創業。分工合作,票源最大化;互相搶食,只會同歸於盡。
第三,去意識形態化。3成8的中間選民要的不是藍綠口水,而是民生解方。藍白必須集中在三大議題:物價與居住、能源與缺電、托育與長照。誰能回答這些問題,誰才能打動沉默的多數。
第四,處理柯文哲的形象風險。羈押與交保很容易被操作成「貪腐」標籤。解方不是閃躲,而是進攻:把此案轉化為司法改革議題,主張羈押要件修正、偵審分離,讓柯從被告變成改革者。這不僅能洗刷形象,更能爭取制度改革的正當性。
展望2028,若賴清德民調繼續低迷,在野只要確定單一總統候選人,勝算不小。若民進黨換人出戰,在野則需立即啟動「備援人選」方案,以免措手不及。最壞的情境是藍白破局,那麼至少要在立委與地方戰役達成「不互打、互補票」的次級合作,避免全面潰敗。
柯文哲交保,既是司法與政治的交叉點,更是對在野黨的最後警鐘。2028大選的勝敗,不在於誰喊得更大聲,而在於誰能贏得中間與年輕選民的信任。若藍白繼續沉迷於正副之爭,綠營將再度以「分裂的在野」為最佳助選員;若能克服猜忌、聚焦民生,這場交保事件就可能是台灣在野力量的重生起點。
*本文原刊114/9/8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