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執行長)
「爸媽銀行」(Bank of Mum and Dad ),這個國際流行的新名詞,你可有聽過?說來這是千倍世代年輕人的辛酸,因為,面對當前飆高的房價,相對於遲滯的薪資,他們想買房,只能依靠爸媽的支援。
這種「靠爸媽買房」其實是世代傳承的非常態,近十年來也襲捲全台各大都會區,近年連一向平穩的高雄也無法置身事外。
「青年安居在高雄原來不是議題。」立委邱議瑩說:「台積電2021年在高雄投資設廠,固然增加了在地經濟的發展和青年就業的機會,但房屋和土地價格開始上漲。當地里長們先是高興,但飆漲一段時間後,市長陳其邁也發現,這不利於青年人在高雄的安居樂業。」
怎麼辦呢?高雄市府針對青年的居住正義,包括:買屋、租房、社宅、都更都分頭提出多元的解決方案。這些措施能有效讓青年安居嗎?高雄市青年人在登真文教協會和合勤基金會合辦的「青年安居論壇」中,說出擔憂和期待。他們呼應現場學者和邱議瑩提出的「青年安居行動聯盟」,以具體的参與,追求自己的居住權益。
「適足居住權是聯合國提出的基本人權。」高雄大學前副校長曾梓鋒說:「人民本來就有權利要求居住的適足。居不一定要買房,面對未來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青年世代極可能在多個國家工作,買房並不是唯一聰明的選擇,租屋是新世代值得思考的安居計劃。」他呼籲年青人對自己的安居要有不一樣的新想法,政府對居住政策也要有新做法,赢得現在群衆的認同。
高雄在2020年前原來是房價平穩區,房價所得比當年為7.45,至2024年第四季進一步升至9.51,四年漲幅達27.6%(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新開發區房價呢?2024年第四季資料,亞灣特區、美術館特區、高鐵特區等新開發地區,對比2020年,四年漲幅達64%至90%不等(實價登錄資料)。富人樂了,年青人背房殻可更辛苦了!
針對青年世代面臨的居住困境,OECD、EU等跨國機構提出以下對應策略:一是社會住宅,針對青年給予、配額與對應房型,並強化多元興辦模式。二是穩定租屋,強化青年租屋保障,並引導擴大租屋供給。三是多元居住,發展介於「租屋」到「購屋」間的產品,提供青年多元居住選擇。四是協助購屋,有限制且精準的支持,避免購屋風險與助長炒作。
「台灣房價近年漲的太高了,連大學生租房也受到負面的影響。」高雄師範大學劉庭妍說:「政府對於青年安居確實要借鏡新加坡、芬蘭、德國、匈牙利等等國際的成功經驗,採取多元方案來解決。特別是要重視到房價過高對少子化的不利衝擊。」
國外經驗僅供參考,重點是回到高雄在地青年的角度來思考。台灣教授協會南社社長翁銘章強調,這次高雄青年在論壇上的提問與建議非常值得未來的「青年安居行動聯盟」,從系統動態、多元開放的視角來尋找解方,包括:青年居住面臨的問題有哪些?為解決問題的優先順序是什麼?有哪些國外制度工具可借鑑?放在高雄的可行性?有沒有其它不同的作法?
中山大學特聘教授張其祿指出,高雄青年居住壓力固然與房價的快速攀升相比有關;然而,高雄市家戶與青年的實質收入成長幅度相對有限,也必須同時謀求改善。否則,高科技進駐造就了一些高所得族群,卻讓大部分上班族居住壓力更大。美國川普政府鼓勵高科技企業支援當地住宅的措施,賴政府可以借鏡。
高雄市家戶可支配所得2020年為103.2萬元,2024年升至112.4 萬元,四年成長8.9%,與房價漲幅差距甚大(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青年薪資相較2020年,20–29歲青年年薪成長約6.6%,30–39歲成長約7.5%,兩都都遠落後房價漲幅(主計總處薪資與工時調查)。
*本文原刊114/9/10匯流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