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交流 兩岸和平語言(洪奇昌)

運動交流 兩岸和平語言(洪奇昌)

作者:洪奇昌(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運動部於9月9日掛牌成立,首任部長由兩屆奧運羽球男雙金牌得主李洋擔任,他在國際賽事傑出的成績與豐富的經驗早已是台灣運動外交的代言人、向國際展現台灣。在國際奧會精神及文化傳承「相互理解、公平競爭」下,奧會所屬的各項運動賽事,兩岸代表隊伍及運動員同時平等參與競賽、相互交流。運動外交正是運動部未來推動國際賽事交流的重點。

當前兩岸政府缺乏制度性對話溝通,民間交流亦減少;不僅使雙方對台海情勢的判斷失真,更不利兩岸社會彼此認知,民間的隔閡與敵意也加深。台海兩岸在國家認同及政治主張迥異下,更需找到讓雙方擱置分歧,進行和平理性、對等互動的場域。回顧「奧會模式」及運動賽事的發展,體育文化交流或可為兩岸可行的往來樣式。

最重要的國際賽事「奧林匹克運動大會」,其精神的文化傳承為「相互理解、友誼長存、團結一致及公平競爭」,這也是每個奧會會員及運動員遵循並實踐的核心價值。台海兩岸分屬「中國奧會」及「中華台北奧會」兩個完整的會員資格,過去在政治角力下,兩岸運動員都曾因奧運會籍問題而無法出賽。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導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及其所屬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奧會(IOC)。台灣選手無法參加奧、亞運及單項運動賽事。經我國竭力爭取及國際友人協助,1981年在友華的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斡旋下,簽訂《國際奧會與中華台北奧會協議》(《洛桑協議》),讓中華民國以「中華台北奧會」會籍重返國際奧會,確保參加奧運及相關活動的權利,並恢復各個單項運動協會的國際會籍。

然而,北京在其一中原則的政治主張下,持續在各種國際場域打壓台灣,激起台灣主體意識。2018年民間團體提出「東奧正名公投案」,主張更改「中華台北」奧會名稱為台灣(TAIWAN)申請參加奧運,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代表蔡英文政府在投票前以務實負責任的態度向國人表示:「根據《洛桑協議》規定,台灣參與奧運的名稱就是中華台北,相信很多人不滿意…但我們也認為這個時候,運動選手的參賽權是很重要的。」

公投結果因為多數不同意而沒通過,但這並非台灣社會反對台灣的主體性,反而是台灣政府及社會在面對國際政治現實環境的壓力下,為了保護全體運動員的參賽資格,所做的合理妥協。《洛桑協議》雖未賦予台灣完整的會員地位,但確立台灣選手的參賽權,也規範中國尊重台灣的義務,不可限制台灣代表隊的出賽。基於兩岸兩奧會皆有會籍,台灣得以參加包括中國所主辦的國際運動賽事。

兩岸及各國奧會依照此模式進行、避免爭議、維繫保護運動員的參賽權益,這是在國際政治現實下的務實選擇,也讓運動選手們能被國際看見。代表台灣的中華台北運動健將們得以在2021東京奧運奪得2金4銀6銅;去年巴黎奧運則獲2金5銅;世界棒球12強賽奪冠軍,再再提高台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

現代奧運承襲以武會友、以賽止戈的精神,盼透過運動賽會維持和平與增進彼此關係。1992年,國際奧會呼籲各國在奧運期間遵守「奧林匹克休戰」精神。雖曾有3次奧運發生血腥或恐攻事件,但奧運休戰精神仍發揮推進和平的成效,如南斯拉夫內戰因冬奧暫時休戰,雪梨奧運南北韓共舉「半島統一旗」入場。去年巴黎奧運,教宗方濟各也提醒「若奧運秉持真正的運動競賽精神,將可成為各國人民相遇的特殊場所,即使最敵對的國民也能在此交流。」

兩岸從未擺脫政治緊張,奧會會籍與名稱的政治角力也不曾停歇,但誠如教宗所言,若以運動競賽的和平精神為念,兩岸的體育交流將可成兩岸邁向和平互動的管道。2021年,兩岸奧會就曾共辦研討會,透過建設性的溝通交流,彰顯交流與和平的重要,體現奧運精神。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