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滿血復活還是烈火焚身(杜聖聰)

柯文哲滿血復活還是烈火焚身(杜聖聰)

作者:杜聖聰(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關了一年見不到父親最後一面。」名嘴四叉貓這句話,在柯文哲交保後迅速在網路上引爆輿論。有人覺得這是尖銳的諷刺,也有人認為過於惡毒,挑動了社會同情與憤怒的情緒。這正是柯文哲案件的政治矛盾所在:司法事件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情緒與政治版圖的角力場。

柯文哲以7000萬元交保重獲自由,創下政治人物最高保金紀錄。他以「烈火重生」的姿態走出羈押,痛批政府導致「台灣社會分裂」。支持者將他視為不屈的受難者,反對者則堅稱司法只是依法辦案。民進黨方面保持節制,強調「程序正義,不被情緒左右」,希望以制度理性來回應外界質疑。然而,這樣的回應能否真正獲得社會信任,仍是一個問號。

歷史上,司法與政治糾纏不清的案例屢見不鮮。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19世紀末的德雷福斯事件。法國猶太裔軍官德雷福斯被誣指叛國,遭判無期徒刑流放,後來才證明是冤案。這起事件暴露了司法在政治壓力與反猶情緒下的脆弱,也撕裂了法國社會。它告訴我們,當司法淪為政治工具,社會信任會遭受長久創傷。

另一個案例則是美國的水門案。1972年,尼克森總統陣營因竊聽民主黨辦公室而爆出醜聞。經過媒體揭發與國會調查,最終證據確鑿,尼克森被迫辭職。這個事件成為司法與媒體制衡權力的經典案例,證明了獨立制度如何守護民主。德雷福斯事件與水門案,一個是司法被操弄的失敗,一個是司法伸張正義的成功,兩者的對比正好構成檢視柯文哲案的座標。

台灣社會目前面對的難題,便是如何判斷這起案件究竟更接近德雷福斯還是水門。若檢方在選舉敏感期刻意針對政治人物,缺乏充分證據,容易被視為政治打壓;若能展現證據充足、程序公開透明,則可維持司法公信力。然而,在輿論場上,真相往往比不上敘事的力量。柯文哲把自己塑造成「被害者」,這種形象已經成為政治動員的燃料。

對民進黨而言,挑戰並非單純的法律層次,而是制度信任的考驗。若社會懷疑司法是政治工具,執政正當性將受重創。民進黨的回應策略至今相對克制,但過於低調可能無法平息質疑。這是一條如履薄冰的鋼索,既要捍衛司法獨立,又要避免讓對手坐實「政治迫害」的指控。

同時,這也牽動了藍白之間的合作算計。國民黨原本將民眾黨視為選舉輔助力量,但如今柯文哲的逆境形象使其籌碼增加。他可能要求更多主導權,甚至反客為主。如果藍白合流,柯文哲將以「逆境英雄」之姿擴大聲量;若合作破局,民眾黨則能打出「遭打壓的第三勢力」的牌,凝聚支持者。這使得台灣未來選舉的合作變數更加複雜。

在社會層面,這場風暴已經超越案件本身。司法過程若能展現透明與嚴謹,將有助於維繫制度信任;若疑點重重,則會讓「司法工具化」的說法更加有力。網路上的戲謔、惡毒評論固然挑動情緒,但更凸顯社會對司法公正的焦慮。柯文哲案件因此不只是個人命運,而是對制度韌性的一次集體測試。

柯文哲交保後,台灣政治棋局正在重組。民進黨面臨司法公信力的壓力測驗,國民黨必須重新計算藍白合作的成本,民眾黨則努力將逆境轉化為動能。歷史提醒我們,真正影響未來的不是誰喊得最響,而是誰能用制度智慧修補裂痕。正如一句警世之語:「火能毀滅鐵,也能鍛造鋼。」 柯文哲是否能成為烈火中的鋼鐵,將決定台灣政治的下一章。

 

*本文原刊114/9/13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