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空出世的國民黨「民主初選」恐讓藍白和破局(顧立民)

橫空出世的國民黨「民主初選」恐讓藍白和破局(顧立民)

作者:顧立民(大學教授,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研究員)

眾所矚目的「藍白合」會前會終於在14日舉行,但一如各界事前所預期,國民黨與民眾黨並未就最關鍵的產生「在野最強候選人」方式達成共識,雙方僅同意在確認產生方式後,參加由電視台舉辦的三場電視辯論會。至於最重要的產生方式,國民黨主張採用美國、法國、南韓等民主國家的開放式「民主初選」,由民眾投票結果決定人選,參加投票民眾不分黨派,但須親簽政治理念(在野整合下架民進黨)認同卡才能投票,並須查驗身分證,採實名制投票。民眾黨則主張選擇五家具公信力的民調公司,以市話、手機各半抽樣法,採對比式民調,以平均數決定結果。

筆者認為國民黨「橫空出世」提出的「民主初選」,在可行性與邏輯性方面都有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從可行性來分析。就時間上來說,縱使以國民黨所設定較寬裕的11月初(11月5日至10日)正式產生最終人選的時間點來計算,大概也只剩下二十幾天的時間,這段時間要完成「民主初選」辦法的制定、投開票所的設置、選務人員的選任、選票的印製,而選舉區域又涵蓋全國,根本就難以執行。我們不談幅員廣闊的美國,就以彈丸之地的香港來說,2020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民主派人士為避免選票分散,決定先行辦理民主初選,也是在當年二月份提議,四月底訂定初選辦法,七月上旬投票,而這些工作都是從九月初選舉前的七個月到兩個月,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內次第推動,如今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落實這些作業嗎?

就執行方式來說,非公辦的開放式選舉無法先行印製選舉人名冊,也不像黨內選舉有黨員名冊可以進行核對,如果採用傳統的紙本選票投票,要如何防止同一人到不同投票所重複投票的情形發生?香港的民主初選是先委託機構設計投票系統,再由民眾到投票站掃描二維碼,並登錄少量個人資訊(如住址)以避免重複投票,那請問建置與測試投票系統難道不需要時間嗎?至於金溥聰認為投票者親簽政治理念認同卡可以防止灌票,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莫非不知道網路一大堆「假X粉」都是怎麼來的嗎?

其次就邏輯性而論。根據以往的選舉歷史觀察,國民黨從1996年到2012年的五次總統選舉,實際上都未經過「民主初選」程序產生總統候選人:1996年由全代會支持李登輝為候選人;2000年由李登輝直接指定連戰為候選人;2004年由國、親兩黨協商推出連戰與宋楚瑜為正、副總統候選人;2008年雖然制定了初選辦法(民調+黨員投票),但最後因只有一位參選人,乃直接提名馬英九為候選人,最終未舉行初選;2012年則直接提名馬英九為候選人。

國民黨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才真正進行首次初選(黨員投票佔30%,民調佔70%,也非金所說的『民主初選』),結果卻發生「換柱」風波,在黨主席朱立倫操作下,以與對手比較的民調支持度偏低的選情考量為由,硬是把經過黨內初選程序產生的洪秀柱換下,改徵召朱立倫上場。顯見金溥聰口中最能展現「直接民意」的投票式民主初選,從來就不是國民黨內產生總統候選人的首選及慣例,甚至還發生過沒收黨內初選的惡例,現在卻要拿這套自己都沒做過的方式來和民眾黨討論,豈不怪哉?

反觀國民黨2020年總統候選人初選就是先由韓國瑜、郭台銘、朱立倫、周錫瑋、張亞中等五位參選人舉辦三場國政願景電視發表會,接著進行初選民調,由全國公信力、全方位、世新大學、聯合報、TVBS五家民調機構採市內電話抽樣法,各抽樣3,000份有效樣本,以黨內互比佔15%,黨外互比佔85%計算。此一模式可說和民眾黨此次所提出的「藍白合」候選人產生方式大致相同,且2019年從6月25日舉辦首場國政願景發表會,到7月15日公布初選民調結果,整個作業時間只需三週,從所需時間與執行面來說,可行性極高。但是,國民黨在14日的會前會卻拒絕接受民眾黨所提且上屆選舉自己就採行過的方案,實在讓人摸不清是何種思維邏輯?!

「下架民進黨」與「下架新潮流」已然是當前民意的主流,而賴清德歷次民調始終無法突破三十幾趴的天花板,顯示只要藍白能合作,絕對可以完成第四次政黨輪替。藍、白整合已是迫在眉睫,筆者在此奉勸國民黨高層,應該以台灣未來為己念,立刻放棄欠缺可行性與邏輯性的「民主初選」,盡快回到民眾黨所提,務實可行的電視辯論加民調方案,雙方密集協商,決定執行細節,以免最終整合破局,悔之莫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