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島鏈非台灣的護身符(辜存柱)

第一島鏈非台灣的護身符(辜存柱)

作者:辜存柱 (作者為美國應急管理協會台灣代表)

所謂第一島鏈泛指從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婆羅洲至印尼等一系列島嶼連線;第二島鏈則是指從日本小笠原群島、馬里亞那群島、關島、帛琉及加羅林群島直至巴布亞紐幾內亞止。

島鏈是地緣政治的戰略名詞,在冷戰初期,50年代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所提出,希望藉由東亞各諸島鏈串接,以圍堵蘇俄及中共共產主義擴張行動。隨著70年代,美、中、蘇三國間政治局勢變化,美國將其圍堵戰線由太平洋島嶼沿岸推進至中蘇之邊境線上,故太平洋東亞之「島鏈戰略」觀念,始終未納入美國全球戰略思維的主流。

然近30多年來,蘇俄瓦解及中國大陸迅速崛起,島鏈戰略再度引起地緣政治學者高度關注。美國國防部每年向國會提報有關中國軍力報告書,自從2000年起26頁逐年增加到2023年212頁,由此可觀察到美國政府對中國威脅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自2006年起的年度報告中,偶爾引述此一地緣政治理論上「第一島鏈」名詞,隱約企圖建立後冷戰之另類圍堵戰略。然而歷年來,在美國官方正式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或其它有關戰略文件中,卻從未說明或倡議此一「島鏈戰略」。

不論任何事務,其戰略位置及高度,常伴隨著議論的主體、時間、威脅方向、強度及戰略環境等等關鍵因素,產生動態改變。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都認為台灣地理位置位於第一島鏈之中央,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視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大戰結束前,美國準備進攻日本本土,就當時艦機之航程,琉球戰略價值,顯得比台灣更為重要,故跳過台灣,北上直攻琉球,由此可看出戰略價值的動態變化。

第一島鏈所串接的西太平洋海域及各島間距離均相當寬廣,依海上國際法,任何國家都享有穿越及航行其間海域的權利。然而島鏈並非圍牆,無法擋住中國大陸進出太平洋區域。然欲建立一聯合空中、水面及水下整合偵搜系統且能連接各島間之指管能量,仍需要投入相當時間、成本及技術等資源之配合。目前僅美軍還可藉由冷戰時期建立的整合水下監視系統(IUSS)與太空作戰能量,提供部份監視實力,支援部份島鏈的防禦能力。日本雖然已於其西南島嶼增加駐軍及配置導彈,但如果需要形成島鏈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量,仍尚付闕如。

另就中國大陸防禦性海洋戰略而言,彈道核潛艦不出第一島鏈,於近海活動時,即俱備戰略威懾能量,巨浪二型洲際彈道導彈,已可覆蓋美國中、西部之高價值目標,此舉將有效降低第一島鏈的戰略價值。再則,其現行太空與空中偵監能量、各型導彈之射程、精準度、破壞力及艦機之運動能量,第一島鏈不僅無法阻擋中國大陸海、空軍及火箭軍運作,反而會影響美國航母戰鬥群接近島鏈的軍事活動。即使在有限度衝突狀況下,長程制海及攻陸導彈將壓縮美國太平洋軍力之展示及行動空間。

防線是需要駐紮軍力、艦機部署及各島嶼相互間建立指揮管制及協調聯繫能量。目前所謂第一島鏈,僅為概念性說法,既沒有詳實的理論,更無實際行動藍圖。嚴格地說,尚未建立一落實之防衛線。

現常用的「第一島鏈」用語,在地緣政治戰略觀念上,是以華盛頓為中心,就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但若轉換成以北京為中心,這所謂的第一島鏈則可能就變成北京的最後島鏈。各方利益實體以不同的角度及位置觀察台灣之戰略價值,其論述會有極大的差異。因此考慮美中兩強對峙下之戰略思維,我們宜建立以台灣為中心的島鏈戰略,進而尋求獲得最大的利益,照顧人民的生活福祉。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2024/4/30中國時報,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