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風起雲湧台灣找到定位了嗎?(杜宇)

AI風起雲湧台灣找到定位了嗎?(杜宇)

作者:杜宇(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準總統賴清德將新內閣定位為「行動創新AI內閣」,而他所講的AI是(active and innovative cabinet),強調的是「行動、創新」,不是眾所週知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且無具體措施,遭外界批評是為了蹭AI熱度。

AI技術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扮演越來越吃重角色,尤其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具極大的潛力。隨著AI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創新,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透過AI技術運用,帶動智慧工廠的迅速崛起,2023年全球智慧工廠市場規模估計約為3231.3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5142.9億美元。

據微軟統計,企業每投入1美元研發AI相關技術,就可收獲3.5美元利潤,AI發展潛力不容小覷;今年投資美國新創公司的費用四分之一流向了人工智慧公司(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在AI研究方面的領先地位已被美國和中國取代);中國大陸亦積極將「中國製造」朝向「中國智造」佈局。由於AI的普及化,可預期現有人力資源將逐漸退出一線生產,轉向決策與管理者,所需技術和人才自然於傳統工商需求不同,台灣缺乏系統性的人才養成體系。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路徑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大模型(如IndustryGPT,ChatGPTD,Sora,Dreamina,文心一言,華為盤古大模型等等);先前廣為製造公司採用的機器學習,也隨著深度學習的出現,以樣本學習為核心的機器學習已經過時;透過深度學習(如圖像識別,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建構預測模型等)可以幫助農業在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監測及智能化管理,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及質量,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安全及可持續的食物;近來大模型在自動駕駛、智慧醫療、工業互聯網、環境污染治理等眾多領域已經展現了優勢,正朝向多模態領域發展。

AI本質上是輔助人的,會讓很多人的工作品質和數量有較大的提升。為此青壯族群不應害怕學習而抗拒排斥,應該積極擁抱新技術,將人工智慧當成一種謀生技能,即便銀髮族也應善用AI技術和設備,來改晚年的生活環境。儘管如此,AI人工智慧發展仍存在瓶頸待突破包括:能源消耗大(在AI大模型驅動下的一次谷歌搜索耗電8.9瓦時,AI大語言模型GPT-3一次訓練的耗電量為1287兆瓦時,國際能源署(IEA)提及,到2026年AI產業的電力消耗預計至少是2023年的10倍;到2030年,智慧計算年耗電量將達到5000億千瓦時,占全球發電總量的5%;AI大語言模型GPT-3在訓練期間耗水近700噸,每回答20個至50個問題就要消耗500毫升水),高品質資料短缺,商業風險和安全風險高,以及需建構公平、公正的AI國際治理準則和體系。

AI如同所有新興科技般,都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智慧地使用AI,而不是盲目依賴,若只著眼於虛擬世界,卻不能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的技術,往往只是曇花一現,只有融入各產業才能成為引領未來的突破性技術,應強化AI和產業發展與融合。

以民生農業為例,目前衛星定位,GPS,紅外搖桿,GWAS(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技術已深入農業,透過AI賦能,不僅能大幅提高農民經營效能(如使用AI技術的農場比傳統農場平均多出20%的產量),降低生產風險,減少浪費,運用生成式AI還可以幫助農民預測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從而調整作物種植選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甚至翻轉需處處依賴政府庇護的傳統弱勢產業,成為新興賺錢的熱門產業,為農業帶來更加繁榮的明天;也可以作食品(含農產品)安全領域早期預警和新興風險(如氣候變遷導致有害藻華以及農作物中黴菌毒素的形成)識別之用,例如透過包含奈米生物感測器的「智慧」食品包裝,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資訊並允許測量包裝食品的品質,並增強糧食系統應對食品安全風險的防禦能力。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人工智慧特別是機器學習(ML)支援下,識別大量可能存在問題的進口海鮮(美國90%以上的海鮮供應來自其他國家),美國FDA在AI支援下,識別大量可能存在問題的進口;歐盟利用資訊科技工具「CATCH」識別與禁止違法、無報告及不受規範(IUU)漁獲進入歐盟市場,智慧農業和物聯網驅動的農業,正在為所謂的第三次綠色革命鋪平道路,數位農業已成為新的生產模式。另,人工智慧雖可能取代部分現有勞動力,但還是會在軟體工程、數據科學和品質控制等各個領域創造新就業機會,人機協同將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主流。

人工智慧正站在歷史風口上,未來世界將由人工智慧主宰,人工智慧也將改造所有業務,充滿無限的挑戰和商機。台灣半導體能有今日的成就,讓台灣在國際揚眉吐氣歸因於過去決策正確,主管官員有遠見,沒有私心及意識型態,用人唯才,能夠堅持所致;未來AI的研發創新,也是各國爭相投入的領域,競爭空前激烈,更需要正確的決策與資金的大量投入;然而回看當朝高官盡是體承上意,逢迎拍馬之輩,所用下屬也是氣味相投之人,「空降部隊」與「外籍兵團」,嚴重擾亂了現行文官體制,古言「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大陸媒體曾點出老百姓最痛恨的五種官場「逆淘汰」,其中「任人唯親」,「任人唯圈」,「任人唯順」,不正是當前臺灣官場的寫照?

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人才+科技+資本+規範+市場,是未來AI產業發展的關鍵五環。而台灣不僅相關政策法規相對滯後;在AI的研發創新上更是缺乏頂尖人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亦點出台灣缺乏整合性人才),且未握有領先優勢(2023年底《財富》雜誌發佈的「人工智慧創新者50強」榜單中,絕大多數都是美國企業,只有1家中國企業百度),中國大陸近年大力投資人工智能(AI)教育,栽培全球近五成(47%)頂尖AI研究人員,比第二名美國的18%大幅領先,成為AI人才最大搖籃,中國大陸智慧農業產業市場規模2023年達到713億元人民幣。

近期,各國圍繞AI佈局的競爭愈演愈烈,美歐中正在拉幫結派(如美國微軟公司宣佈與阿聯酋科技公司G42達成人工智慧(AI)合作協定),歐盟議會通過首部《人工智慧法案》用意均在爭奪未來AI領域的監管主導權與話語權,台灣站好隊了嗎?

AI未來競爭力強的不在大模型本身,而在各行各業的原生運用落地,台灣是有發展的根基和空間,然而若新政府官場風氣不改,依舊意識形態當道,用人唯親,無法著重政策引導和體制保障,並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具利基的領域(如農業大數據庫 ,農業大模型),要如何在下一個AI時代,再創造一個新的護國神山,甚至護國神山群?即便美國在AI技術創新上擁有寡佔優勢,過度依賴的結果,很可能成為台灣在經濟和國安上的風險。希望「行動創新AI內閣」,最終不要成為笑柄!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2024/5/2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