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國祥(資深媒體人)
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拋出倒閣主張,欲藉此反擊民進黨「大罷免」帶來的聲勢及威脅惡罷,立即在黨內捲起千堆雪,成為國民黨與民眾黨合作之下能否繼續掌控立法院的一個重大抉擇。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持續推進,而國民黨「以罷制罷」的連署進展不理想,聲勢屈居下風,民進黨不無可能罷免有所斬獲。
依據選罷法的遊戲規則,罷免只要四分之一選民投票而同意者多於不同意者就過關,相對於選舉投票,確實比較容易。而且,罷免可透過仇恨動員,召喚基本盤出來投同意票,事實上比號召支持者出來投不同意票來得容易。再說,選舉可以募款,反罷免不能,國民黨及多數被罷免立委阮囊羞澀,反罷動員相對困難。
以擂台比喻,選舉是兩方或多方拚搏,觀眾投票決定勝負,是一道選擇題,只要較多選民認為優於對手就贏。罷免則是是非題,一人在擂台上挨批挨鬥,純屬守勢,沒有對手可以攻擊與比較,防衛起來比較困難。
因此,國民黨區域立委多半承受被罷免的沉重壓力,陷入不安與焦躁情緒中,多數傾向不如乾脆發動倒閣,反守為攻,但黨中央認為茲事體大,需整合黨內意見及民眾黨意向才能定奪。
黨內反對倒閣的聲浪也不小,主要是一個實際問題卡住:倒閣不僅將不分優劣勢選區一律改選,是否將以取得的戰果歸零?而且,13席不分區立委又能保多少?
倒閣的聲音是當前一支解壓劑,期盼藉以對抗大罷免遭執政黨全面輾壓的局面,但誰能保證重選會比反罷免的結局較好?改選之後,藍白兩黨在立法院的現有席次優勢可以保住?
反對者的另一論據,是認為以目前政治環境及民意趨向來看,在野兩黨並未比上次選舉時取得更多優勢,沒有把握在選後保有國會多數,更不能完全排除國會改選後,在野席次可能少於執政的綠營,屆時不但立院優勢斷送,正副院長換人,執政黨勢必擴大對在野的追殺與清洗,骨牌效應也將使藍營2026九合一選舉陷入困境,徒增政治風險。
另外的一個不確定因素是,即使倒閣成功,是否解散國會的決定權握在賴清德手中,若賴清德選擇僅更換閣揆而不解散國會,改選的盤算可能付諸東流,也將對反罷免的氣勢產生不利影響。
民進黨企圖透過大罷免讓贏者全拿,奪回國會主導權,而「倒閣」則是憲法賦予解決朝小野大政治僵局的解方,目前倒閣之說在國民黨內仍爭議不休,若朱立倫統整各方意見後決定宣布倒閣,較可能的時間點應該落在大罷免連署第二階段成案後,一旦遭罷免藍委人數眾多,倒閣不失為封殺大罷免案而全面對決的方式倒閣是否成為藍營一個選項之爭,已經成為一個棘手問題。
民眾黨的傾向是另一個難題。民眾黨基於不分區席次極有可能減少以及補助款隨而減少的考量,很難跳出自我利益考量的格局而支持倒閣,但以目前藍營53席次對綠營51票的局面,即便民眾黨8席白委可能不進場支持,倒閣案仍有過關可能。
如果倒閣不成,或是賴清德只更換閣揆而不解散國會,則罷免將繼續進行。如果罷免之後藍白陣營處於國會弱勢,則民眾黨的「關鍵8席」就會變成「少數8席」,在國會中無關緊要,民眾黨自然就邊緣化了。何況若國民黨最終決定倒閣而民眾黨反對,也會讓在野陣營在2026選戰前就撕破臉,失去選舉的禮讓共贏之後,對民眾黨擴大地盤相當不利。
在野兩黨同樣面臨困難抉擇,但計策難求完美,只能在兩個皆有風險的選項中,取其利大者。總體而言,倒閣尋求改選對國民黨應該比較有利。
就大環境而言,相對於前次大選,民進黨的聲勢與支持度不升反降,賴清德總統的不滿意度最近顯著增加。這對改選將產生影響,國民黨雖未必獲得更有利的背景環境,但至少不會更吃癟。
反觀民進黨的執政困境未來只會更困難,關鍵在於川普只想從台灣淘寶,關稅不可能優厚台灣,賴清德的親美政策無所得,甚至慘遭打臉,如何能驕其國人?反而會被質疑立場錯誤,談判無能,護台不力。如果倒閣成功後不解散國會,徒然顯示其心虛,對其「大罷免」不利。
其次,綠營在國家處境愈益艱難的情況下,只為了取得國會多數就狂轟濫炸,進行「大罷免」,許多民眾不以為然。更引起反感的是,民進黨擺明要以抹紅、檢調查辦的方式試圖全面殲滅藍委,藍營如果反罷防線潰堤,就將失去國會主導權,從此一蹶不振。
綠營壓制在野黨聲勢看漲,藍營面對遍地烽火,罷免變成民意的全面再檢驗時,國民黨若再停留在各選區的防衛戰中,將使可用的不滿民進黨民氣浪費掉,不如全面決戰,催動支持者與中間選民,投出不滿賴清德執政表現的不信任票。以目前的民意趨向而言,民進黨趨於專制威權引起廣泛民眾的反感,國民黨「反獨裁」的訴求大可透過改選訴諸全民,可望獲得相當程度的共鳴。
「大罷免」已是將刀架到國民黨多數立委脖子上,個別防衛已遠不足,必須連線作戰方能抵禦,並且可使「武器最大化」,增加鬥爭武器的威力,提高勝率。鑑於遊戲規則不利於反罷,轉守為攻才能制霸,所以發動倒閣才是上策。
*本文原刊登於美麗島電子報,經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