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喊保護「起家業」 策略呢?(李武忠)

賴總統喊保護「起家業」 策略呢?(李武忠)

作者:李武忠(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日前美國宣布對台加徵卅二%關稅,波及台灣吳郭魚(中國大陸稱羅非魚)、鱸魚等養殖漁業外銷,引發養殖業者恐慌,儘管該對等關稅「暫緩九十天」,但風險仍在。為此賴清德總統日前在與養殖業者座談時,強調農漁業是各行各業的「起家業」,一定要優先照顧。

儘管政府表示針對農漁業方面有六大措施,看似內容豐富,但能否貫徹執行才是關鍵。要擬定有效的應對策略,精準的數據收集分析是基本。此次可能受到川普高關稅影響較大的養殖水產品應是台灣鯛(體型大於一公斤的吳郭魚),鱸魚外銷美國數量有限,整體風險評估在可控範圍。

賴總統提及台灣鯛在「政府支持之下」,疫情期間原本占美國市場六成,疫情後占美國市場變成八成。然而根據資料顯示,二○二四年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吳郭魚進口國家,主要進口種類為冷凍全魚,冷凍魚片,生鮮/冷藏魚片;其中冷凍全魚,中國居首位(廿四點六八%),台灣居次(十一點四%);冷凍魚片中國居首(八十四點四五%),台灣居次(十一點四%);生鮮/冷藏魚片,哥倫比亞占首位,巴西居次;台灣均不及兩成,與官方八成的數據有很大的落差,如何制定精準有效策略?

儘管面臨進口下降、生產困擾和地緣政治的不利因素,吳郭魚仍是美國第四大消費海鮮種類。全球吳郭魚產業正經歷深刻的市場重組,在此過程中,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大的吳郭魚出口國,面臨來自美國市場的巨大壓力,尤其是川普政府宣布新一輪關稅後,將削弱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確實給台灣帶來機會。

問題在於中美關稅貿易戰結果難測,加以中國大陸的吳郭魚養殖具備規模經濟及低成本價格優勢,多數品質也不差,而台灣養殖歷經成長、繁榮到穩定期,養殖規模已呈穩定狀況,且目前出口到美國的吳郭魚以冷凍全魚和冷凍魚片為主,前者獲利有限,多數養殖想透過取得國際認證來提高售價並非易事,何況近年來巴沙魚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已超過吳郭魚,預計今年巴沙魚可能會取代大部分吳郭魚市場,須納入考量。

遺憾的是,近年來台灣鯛養殖已少有破壞性創新,如過去的全雄性吳郭魚,潮鯛魚片,即便在品種、品質上較與其他國家具競爭優勢,但差距已明顯縮小,不能再自我感覺良好;若貿然透過獎勵補助增加產量及輸美數量、或一味依賴冷凍全魚及冷凍魚片銷售,而無法提升整體品質、創新,恐帶來更不可預測的風險,應審慎評估。

由於濫捕、過漁、非法捕撈等影響,海洋捕撈數量已落於養殖漁業產量之後,高品質養殖水產品,將成為全球消費需求的趨勢。而台灣遠洋漁業問題多多(如自由公海限縮,非法漁撈及漁工人權侵害等等),未來發展重心將由海洋漁業轉為養殖漁業。不過國內養殖漁業曾風光一時,享譽國際,有「養殖王國」的美稱,卻因政策偏誤,漁業高層惡鬥,科研成果浮誇,科研人才遭排擠,致使台灣養殖漁業一落千丈,尤其未妥適規畫即預計拿一萬公頃魚塭來配合漁電共生政策,更是將養殖漁業推向高度風險,急需導正!

台灣養殖漁業面臨許多問題待解,光靠補貼關稅、貸款利息、包裝、運費補貼等難以解決,何況其他競爭國也會如法炮製,想照顧好水產養殖業,應有完整的規畫,日本產官學研正積極建構「可持續的日本下一世代水產養殖系統」,賴政府呢?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於114/4/23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