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話的人不該被懲罰(陳昭姿)

說真話的人不該被懲罰(陳昭姿)

作者:陳昭姿(立法委員)

中國附醫醫師日前投書《The Lancet》,指出台灣健保體系在疫情衝擊下的困境,雖然其中確有部分數據引用錯誤,卻不致構成學術不端。然而該文引發衛福部與院方激烈反應,甚至啟動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令人不禁擔憂:台灣的醫療體系,還容得下誠實的制度反思嗎?

我想說幾句公道話。台灣醫療人力長期處於過勞、低薪、負荷沉重的狀態,重症照護資源不足、護病比偏高,並非這篇投書發表後才出現的問題,而是疫情期間已被無數第一線醫護人員提及、卻難以改善的老問題。對健保制度提出警訊,應受到社會的理性面對,而不是動輒上綱至倫理審查,甚至發函要求國際期刊撤稿。

是的,這篇文章在數據引用上確實出現錯誤,針對這類錯誤,社會可以、也應該提出指正與討論,但我們不能因此全盤否定文章試圖揭露的制度問題,更不能讓年輕醫師成為被獵巫的對象,遭到內部處分或政治施壓。這樣的氣氛只會讓更多臨床醫師選擇沈默,讓制度問題繼續被掩蓋。

其實,在討論COVID-19死亡率這類指標時,應謹慎對待數據的使用與比較。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呂宗學教授的一篇研究就說明了我國「Covid確診者死亡數」不等於「原死因為COVID-19」的原因。單純使用「確診死亡數」作為國際比較依據,或據此推論制度崩壞,確實容易產生誤導。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清楚地說明定義差異,建立更健全的數據解讀的方式,而不是處罰發聲者。

這件風波中,更令人憂心的是,為何第一時間要求撤稿的,不是作者本人主動說明與勘誤,而是主管機關與醫院?根據慣例,若文章出現數據錯誤,應由作者向期刊申請刊登更正,而非由機構逕自要求撤稿。如今卻見衛福部與醫院出面發函施壓,不僅壓縮了作者修正與說明的空間,也讓人質疑是否已有行政力量介入,主導學術言論的尺度。

我們當然可以要求觀點式投書更嚴謹地處理推論與資料來源,但若動輒以倫理審查或公權壓力懲治發聲者,最終只會製造寒蟬效應,讓真正熟悉臨床與制度問題的人不敢公開說話。

台灣的健保制度曾是我們的驕傲,但面對醫護流失與結構老化的挑戰,我們需要的是更多誠實的對話,而不是在輿論風暴中殺雞儆猴的態度。期盼主管機關記得,我們可以批評一篇文章、可以修正數據,但不該用行政力量對抗說真話的人。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5/2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