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震華(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
在川普的關稅戰下,全球經貿政策面臨巨變,3個月的談判緩衝期期滿後,各國會面臨何種變局,無人能做出預判。然而,在我國附近、一水之隔的菲律賓,擁有諸多優良經濟條件,且和我國產業結構互補,可考慮納為台灣的經濟腹地,成為應對川普經貿戰的對策之一。
菲國和台灣地理位置鄰近,交通成本相對低廉;農漁礦資源豐富,又鼓勵外來投資;人口規模達1.17億人,和東協諸國都有「自由貿易協定」(FTA)可免除關稅;近年經濟成長率多在5~7%;中位數人口25.3歲;官方語言為菲語和英語,溝通相對方便;由7千個島嶼組成,有待開發的島嶼眾多。
東南亞許多國家都面臨美國對等關稅的威脅,例如柬埔寨關稅高達49%、越南46%、泰國36%、印尼32%、馬來西亞24%,出口美國的東南亞路徑已被美國完全堵住,只有菲律賓的17%勉強有機會突圍。鑑於美菲傳統的密切關係,及在美國「印太戰略」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其未來的輸美關稅稅率應會顯著降低,對企業應不構成明顯障礙。
在這種經貿環境變動下,菲律賓對台灣的經濟價值顯著提高,利用菲律賓為台灣對美出口的經貿基地,其價值比過往更為突出。在1990年代初期,菲國曾因美軍撤出蘇比克灣海軍基地,熱情邀請我國前往開發投資;我國為其建設工業園區,但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熱烈,導致我對菲國投資難以突破,至2024年我國立案的對菲投資只有277件、金額為25.5億美元,在該國外來投資的排名未能進入前5名。
其實,在台菲地理位置鄰近之下,可仿效新加坡利用印尼巴淡島為生產腹地,和菲國合作將一、兩個人口不多的島嶼開發,設立科技工業園區,讓有需要的台商轉移到這些工業園區製造,並和菲國簽署FTA,讓台菲貿易免除關稅。如此,台灣的關鍵零組件可以搭配菲國零件,利用菲國勞工在菲國組裝,既符合菲國原產地規定,又可以較低關稅出口到美國,並以零關稅出口到東協其他各國、印度、紐西蘭、澳洲、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大陸,並就近供應菲律賓本國市場。
以我國在高科技業的發展,加上菲國和北京關係並不密切之下,菲國接受我國合作邀請的可能性頗大,值得深入研究規畫,再向菲國提出。和菲國合作設立園區,除可降低台灣的「五缺」壓力,也有助於雙方漁業合作,共享菲國豐富魚場,減少兩國漁業糾紛。此外,亦可在關係提升下,吸引大量菲國國民前來觀光,發展觀光事業。若能簽署FTA,有可能找到進入東協FTA的切入口,進而和東協簽署FTA,雖然難度不小。
時局在變,必須「以變應變」才能應對新變局。無論川普關稅戰後續發展如何,以我國優勢和菲律賓發展出密切的經貿關係,讓菲國成為我國經貿的緩衝腹地,是兼具智慧與魄力的創新之舉,望政府慎思、明辨、篤行。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5/11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