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聯歐友中 揚棄對美依賴(何思慎)

石破聯歐友中 揚棄對美依賴(何思慎)

作者: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日美經過兩輪關稅談判,協定仍未達成。日本首相石破茂2月訪美初會美國總統川普,在美日領袖記者會上川普表示,若在貿易方面要求日本讓步,相關措施「對日本而言是極為簡單的事情」。川普顯然錯估形勢,日本不願輕易與美國妥協,華府將日本置於「最前列」,試圖速戰速決垂範盟國的希望落空。

石破在第二輪談判結束後表示,不能為追求速度而有損國家利益。日本延長戰線力守城池,以時間換取空間,亦使川普就職百日毫無亮點。

日本談判主帥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直言,日美在立場上存在差距,仍未找到共識點,美國若不對包括汽車在內的個別品類關稅進行調整,日美關稅談判「將無法達成協定」。美國將日本設定為最優先談判的國家,誘之以利,喊話最先達成協議者將享有「優惠」,但為實現「美國優先」,美方存在不能輕易妥協的政治考量。美國強勢設定議題,日本則以「一攬子」全面調整片面加徵的關稅為條件。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4月11日在媒體訪問中表示,對於涉及國家安全的鋼鐵、鋁製品及汽車等領域的關稅,「沒有與對方協商的餘地」,但此為日本最在意的商品項目,尤其是汽車。美國在第二回合談判中提出為達成協定的「框架」方案,該方案主要聚焦於「對等關稅」,但對降低汽車、鋼鐵及鋁製品等個別品類的關稅顯態度消極。石破內閣拒絕美方「框架」設定的範圍及目標,緊咬川普加徵的25%汽車關稅,對美國僅就「對等關稅」談判表示反對,要求華府重新考慮。

美日關稅談判的「框架」仍難聚焦,遑論協定,汽車應是雙方談判的主要障礙,美日皆將此視為不容妥協的國家利益。90年代後,日本在全球經濟地位節節敗退,汽車產業是少數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形成日本產業結構的「單腿支撐」,為日本經濟的支柱及就業所繫。

日本汽車產業占整體出口2成,金額高達20兆日圓,美國是最大出口市場。日本2024年整車輸美137萬輛,加計零組件金額共7兆2556億日圓。川普的25%的汽車關稅嚴重影響豐田、本田、日產及馬自達等車廠營收,勢將重創日本經濟。

日本銀行(央行)5月初發布「經濟展望」,將2025年度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從1.1%腰斬下調至0.5%。日本參議院7月27日即將改選,石破內閣挑戰不小。面對名為「川普之禍」的「國難」,石破若扛不住美國的壓力,恐有下台之虞,退無可退。但川普視關稅為「使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特效藥,不會輕言失敗,美日談判陷入僵局。

《日本經濟新聞》4月19日至21日進行的民調顯示,認為日美關稅談判「會有成果」者僅22%,7成受訪者「不認為會有成果」。日本民意不看好美日關稅問題能在短期內解決,存在談判長期化的可能性。

1853年美國培里(Matthew Perry)將軍率「黑船」兵臨江戶灣(東京灣),隔年一紙《神奈川條約》打破江戶幕府的「鎖國令」,但如今川普築起關稅高牆,將美國推向「鎖國」,美國主導的戰後秩序重要基石─自由貿易體制搖搖欲墜。川普敵友不分的關稅「無差別攻擊」使2月「川石會」的「追求日美關係新的黃金時代」淪為空言。

日本重新思考作為美國盟國的價值,拒絕川普的無理索求,堅守自由貿易體制,避免全球走上保護主義,此不僅是日本的國家利益,亦是主張「自由開放印太」(FOIP)的責任。川普折損美國的信用,日本無法再依賴「美日同盟」的特權,石破在應對川普的「對等關稅」之餘,揚棄對美國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摸索新的美日關係架構,雖不致於「脫美」,但「聯歐、友中」的戰略輪廓清晰可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談判中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是握在日本手中的自由貿易王牌。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