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兵90天之後是和平還是更大戰役?(風傳媒)

休兵90天之後是和平還是更大戰役?(風傳媒)

經過2天談判後,中美達成初步協議,全球股市歡度飆漲,但90天之後迎來的到底是和平還是更大戰役,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美國財長貝森特上周六、日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在瑞士舉行兩國首次的關稅談判,雖然川普發布的貼文說:與中國官員進行非常好的對話,討論了許多事,也同意許多事,雙方協商全面重啟關係,會談取得「巨大進展」。不過,了解川普習性者大概知道,這些貼文多半是川普吹噓之語,只要想想先前第一個上場的日美談判,川普也是馬上貼文說「取得重大進展」,真正的情況是:談判是陷入僵局、至今未解。

最終公布的結果是:雙方達成階段性關稅減讓協議,為期90天;美國將把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從原本高達145%大幅下調至30%;作為對等措施,中國方面也同意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

相較原先加徵超過100%、被視為「實質中斷貿易」的關稅稅率,調降後的30%、10%算是「可貿易」稅率。雖然從對等關稅公布、中美彼此報復把關稅提高到超過100%只有1個月,但兩國的經濟運作都已受打擊,中國出口商固然減產、停工者增加,美國同樣也大受影響,上周CNN還報導美國西海岸港口「貨輪歸零」的新聞,零售大廠向白宮反應再打下去,很快就會出現「貨架空空」的景況。

現實情況是:現狀繼續下去,兩國經濟都會受損更多,中美都有「喘口氣」的需要與壓力。而實務上看,經貿談判非常複雜又冗長,能夠3-6個月完成的談判都算是簡單又快速了,動輒談數年的經貿談判更是比比皆是,因此不可能快速達成一個真正的貿易協議。

所以最後出爐的就是一個暫時性的措施,兩國都降低關稅,暫緩時間是90天,這90天就是讓兩國能有時間進行更實質與細節性的貿易協議談判。如果談判順利有進展,即使90天內無法完成談判,也可以把暫緩時間再延長。

不過,對未來的談判前景,中美之間的關稅戰是否能「和平落幕」,卻不宜過份樂觀,一來是「川普因素」與「中國因素」,二來是中美之間的「結構因素」。

川普的談判風格是毫無疑問的「恃強凌弱」、漫天要價、要對手屈服而非對等,更且反覆變化、缺乏誠信;中國方面,無論是基於本身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或是基於「大國自尊」、民族情緒,都不可能屈服、接受美國不合理的條件、甚至「川普式的霸凌」,中美之間彼此的信任度極低,因此未來談判前「步步驚心」,不宜太樂觀。

再以全球地緣政治結構論,中美對抗的結構已形成,少則十多年、多則數十年都不會變,不會因領導人換人、或是兩國簽署某些協議而有所改變,因此任何「和平(經貿)協議」都會是脆弱、容易破壞,即使短暫達成協議也不必寄望會有「長期和平」可言,而且造成破壞的因子可能來自其它領域。

例如,即使中美這次談判,在90天後圓滿簽署一個貿易協議,美國對中國的關稅降到(例如)30%,但與此同時,美國也正在威脅全球,如果再跟(例如)伊朗購買石油、貿易的國家,將被美國課「二級關稅」,稅率可能是從25-50%。中國會因此威脅而停止跟伊朗買石油、貿易嗎?可能性不高;兩國是否可能從這裡再次讓關稅戰升溫?不無可能。

中美把關稅減讓暫緩90天,雖然有助暫時紓緩兩國貿易的壓力,但因為未來面對的仍是一個高風險與不確定的「地緣經濟」,因此經商與投資環境仍惡劣─從生產規模的伸縮到供應鍵是否需要與要如何調整、投資設廠該移轉否,甚至價格該如何調整,都因前景不明難以決策。

至於外界最有興趣的話題:這個結果到底誰退讓得多、白話文講是「誰先認慫」。從數據上看,中國輸美課30%、美國輸中課10%,當然是中國退讓得多,但實際上是兩國都「退回」到對等關稅公布前,因此除了之後一連串彼此相向報復而提高的關稅暫緩外,美國對中國的關稅降到10%,等於跟全世界其它國家都相同(美國對所有國家的進口現在都課10%關稅),但因在此之前美國就對中國課的20%「芬太尼關稅」維持不變,因此等於對中加徵30%關稅。中國對美課的10%也相當於對等關稅前的報復關稅。所以算是兩國都有退讓、大致上算是回到對等關稅前的狀態。

當中美彼此相向加徵超過100%的關稅時,外界看到與感受到的是中美可能走上「硬脫鉤」之路;但顯然硬脫鉤太痛苦、難以承受;暫緩90天後最後的結果,到底是繼續硬脫鉤之路,還是來到另一個彼此經濟仍緊密的新常態?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