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互降關稅 台灣不能跪著談(中時)

美中互降關稅 台灣不能跪著談(中時)

在美國總統川普引發的關稅戰煙硝下,中美兩強12日達成協議,自14日起90天降低雙方互相加徵的高額關稅,美國將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從當前的145%下調至30%,中國則會將對美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從125%降至10%。中美本次互降關稅頂多只能視為停火協議而非最後結果,主要是為了後續談判乃至「川習會」保留空間,亦即關稅風波會如何演變,現在暫時仍看不出結局。

川普意圖 鞏固美國地位

眾所周知,川普1.0即把中國視為經濟上最大的對手,進而引發美中貿易對峙,相關氛圍在拜登政府時期依舊延續,川普2.0的關稅政策更是把兩強對立的緊張度炒到最高點,這從先前雙方145%和125%的關稅稅率即可看出,因為當關稅高於100%,已不能再用簡單的保護主義解釋,而是形同貿易制裁,這也讓美中關稅談判的最後結果被認為是川普這波關稅戰的關鍵指標。

川普先前對中國相關關稅喊得震天價響,本次雙方意外平順的偃旗息鼓,從經濟層面來看,不脫兩大原因,首先是雙方都認知到原本的高關稅政策不具可行性,特別是美中分居全球前兩大進口國,GDP合計更占全球4成,關稅形成的貿易壁壘有如七傷拳,損敵一千之餘,難免自傷八百,更不用說在現行供應鏈下,全球經濟恐都受池魚之殃而陷入衰退的窘境。

其次是停滯性通膨的隱憂高漲。美中雖並列世界經濟雙雄,眾所周知,近年兩者的經濟表現其實不如預期,中國目前還在從先前的房市風暴和股市重整中走出來,美國也還沒有從量化寬鬆引發的高通膨危機中完全解套,此時高關稅引發的經濟衰退、物價上漲一旦形成停滯型通膨,等於是把全球經濟都推入無解的死局,美中非但難逃其弊,更可能首當其衝。

再從非經濟面而言,川普推出的對等關稅堪稱「無差別殺人」,全球各國人人有獎,稅率只有更高、沒有最高,連南極附近島上只有企鵝與海豹的無人島也被課10%關稅,顯然川普項莊舞劍的用意不完全僅在於關稅,超高關稅事實上只是訊號彈,背後真正的意涵則是以此脅迫被美國認為有損其利益的國家交出籌碼、和美國談判。

這也和川普所提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概念相合,簡單說,就是川普開口表達不滿後,各國必須速派使者向美國輸誠談和,這麼一來,就國際政局來說,美國獨尊,更讓美國位於領導全球的地位,這也是為何美國始終放話要中國談判最重要的原因,因為美國要的再次偉大不僅止步於經濟,更含括全球政治、外交老大的地位。

自保之道 強化產業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於川普祭出高關稅的瘋狂手段,態度始終不冷不熱,除了初期向世貿組織(WTO)表達抗議,並宣布同樣提高對美關稅反制外,在對美關稅提高至125%後,即強調就算美國之後再加碼,中國也不會跟進。中國態度很明確,就是先擺明自身立場,之後美國要怎麼發瘋是美國的事,中國對關稅戰的大原則其實就是冷處理。

美中就關稅問題初步熄火停戰後,接下來的重點就在於是否會有美方一直積極促成的川習會談,這也將決定包括20%的芬太尼稅率是否取消及美中最後關稅稅率等。不可諱言,從美中關稅博弈對戰來看,不論最後雙方談判內容為何,全球貿易仍難免淪為被美中兩強用來交換條件、瓜分大餅的對象。

在此情況下,台灣的角色尷尬。先說關稅稅率,如果中國「站著談」都能把稅率降到30%,台灣如此這般對美國「跪著談」,究竟應談到多少的稅率,行政團隊才能幸不辱命、對國人有所交待,恐怕已不是把稅率從32%降到20%或25%就能說得過去;再者則是台灣強調的「民主供應鏈」,中國肯定不埋單,連美國是否力挺都不無疑問。

關稅對台灣經濟影響至大,國人當然都希望對美關稅談判能有好的結果,但從本次美中協議,行政團隊應有新的思維和啟發,不要再一味想著割地賠款等討好美國之道,談判固然很重要,但與其求人,不如求己,想辦法強化台灣產業現有優勢、鞏固台灣供應鏈不可取代的地位,才真正是台灣在關稅混戰中自保的生存之道。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513003901-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