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載電力外 核三除役還傷及人才培育(葉宗洸)

基載電力外 核三除役還傷及人才培育(葉宗洸)

作者:葉宗洸(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核三廠二號機日前因運轉執照到期而停機,正式邁入除役準備。該機組裝置容量為九十五.一萬瓩,每年可以提供近八十億度的便宜潔淨電力,高出同為無碳之慣常水力的每年卅十至四十億度發電量甚多,貢獻不能說小。

二號機去年發電量僅占全國的二點七%,乍看似乎無足輕重,但比率縱使偏低,卻仍無法由再生能源取代,主因是再生能源電力的穩定性不足,不能做為基載。

行政院深明此理,因而一再強調,今年先後將有四部新增燃氣機組上線供電,非核後不會面臨缺電風險。政院說法或有爭議,但可以確信的是,能源轉型至此,已一舉陷入「以火代核」、空汙與碳排俱增的無奈荒唐情境。

另一方面,預計今年除役的發電機組共五部,裝置容量總計減少三一五萬瓩;四部大容量新機全數滿載,可新增四八一萬瓩供電量。不過,新機中的大潭新七號機、興達新一號機,迄今仍處試運轉測試階段;而台中新一號機、興達新二號機,最快必須分別等到八月與十一月才能上線。尤有甚者,去年底便該商轉的大潭九號機,至今仍在試運轉測試。綜言之,今年底前的電力供給,極可能呈現不穩定狀態。

盛夏將至,引人關切的供電情境是,自光電歸零的那一刻起,夜間尖峰用電量一旦因景氣回溫與燠熱天氣而迭創新高,供電緊繃的挑戰勢必天天上演。規畫不夠周延的非核,除促成執政黨「準時」實踐理念,看不到能源與環境因此獲得優化的實績。

電力之外,核電機組全面退場,也直接衝擊國家核能領域人才的培育,年輕學子無法對發展前景有所期待,自然不願貿然將之列為職涯選項。當賴總統與卓院長接連強調「二○三○年若新核能技術成熟,會列入應用考量」之際,同時兼顧停用核電機組長達廿五年的除役作業,留才、攬才、育才明顯應是國家未來至少十年的核心工作。政府若真有意涉足核能新技術,同時建立自有核電除役技術,國際間的做法可供參考。

首先,維持具實務經驗的核電人力為當務之急;而為避免人力斷層及傳承不及,創造適當環境以利新血挹注,也是必要做法。此時,推動核電機組重啟,就有兼具人員養成與經驗傳承,同時保有無碳基載電力的多重優點。

其次,成立國家級新核能技術研究團隊,選定關鍵研究主題,加強國際合作與攬才;投入必要資源,積極進行國內多元育才,協助國內產業建立國際合作管道,也都是多面向人才培育的可行做法。

在政府近來不斷拋出「五年後新核能」的煙霧彈攻勢中,「非核家園」已先將我國實質導向加強版的「火電家園」;同時斵傷核工人才培育的管道,且不利非核後的核電廠除役。賴總統就職周年在即,聆聽了收集一整年的各方意見後,是不是該對「新」、「舊」核能亦或「非核」明確表態了?

 

*本文原刊114/5/19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