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賴清德總統就任即將滿周年,兩岸關係仍處在驚濤駭浪之中。賴總統不斷倡議立基於新兩國論的衝突性兩岸論述,深化兩岸互不隸屬論、中華民國祖國論、賴十七條界定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論;近來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又倡議脫中入北論,試圖將兩岸經貿脫鉤斷鏈。相對於蔡英文總統主政期間,中國對台政策壓制力度尤其軍事威懾更為強化。
賴總統以務實台獨為基底的兩岸論述,宣稱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處理兩岸關係;卻未曾言及依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標籤化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默許黨政高層倡議台灣不是中國人、將漢人列為「其他族群」,賴比蔡的兩岸路線更激進,不僅造成內部政黨對立、國家認同分歧;也增高兩岸政治敵對及經濟脫鉤。
首先,賴十七條推動反中,具鞏固深綠基本盤及拉攏川普政府鷹派人士之意;並作為擴大打擊境內敵對勢力及中共在台協力者藉口,汙名化藍白為親中賣台集團。
誠如陳水扁前總統所言,不應將政見不同者指控為中共同路人。這將分化台灣社會、激化政治政黨對抗、造成國族認同分歧。民進黨正進行一場無限上綱大罷免政治清洗運動,減除藍白反對勢力,尋求全面完全執政。
其次,脫中入北實是脫中入美。此具有合理化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政治動機,試圖讓兩岸經貿脫鉤斷鏈,卻更刺激中國。儘管賴稍晚又澄清其是追求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當然有包括中國在裡面」,但從中國角度來論,脫中入北為「抗中保台」、「倚美抗中」的「台獨」分裂圖謀披上新衣。國台辦批判「全球北方」係賴為「脫中反中」生編硬造的概念,賴口中的民主國家正在掏空台灣產業,最終反而削弱台灣經濟發展的自主權。
再者,賴十七條、脫中入北及倚美相關論述,構成更一邊倒、失衡的聯美抗中戰略。這意謂台灣高科技產業至全球北方投資有其合理性,為台積電投資美國千億美金尋求正當性藉口。然對美高額科技產業投資及欲提高國防經費至GDP三%,卻未換來川普政府保台的安全承諾;不若拜登政府曾四度宣稱保衛台灣。
事實上,台灣需要的是更多元及更分散的投資策略,不是單純脫中或入美、兩岸脫鉤斷鏈等一刀切或二元對立的思維。
最後,脫中入北無論在理論及實務上,顯得極為蒼白無力,邏輯錯亂缺乏一致性;民進黨政府既渴望「入北」,卻陷入無法「脫中」困境。因此,賴總統澄清台灣「布局全球當然包括中國」。然閣揆卓榮泰宣講大罷免時,仍表示政府將繼續帶領台灣「走向南向、走向美國、走向歐洲,脫離中國」。究竟台灣的全球布局是遠離中國,還是也要擁抱中國呢?賴政府的中國政策似乎零散混亂。
賴十七條及脫中入北論,已然構成為賴主政後兩岸政策的主旋律。儘管當前兩岸經貿依存度有所下降,但仍十分密切。台灣經濟要完全「脫中」無異是天方夜譚;要完全加入全球北方也不現實,猶如南柯一夢,傳統製造業輸出及主要邦交國幾乎皆是全球南方成員。台灣須建構開放多元全方位的兩岸交流,創造兩岸和平緩衝地帶,始能有效降低兩岸的螺旋敵意並維護台灣安全。
賴總統曾倡議過親中愛台,現卻走向抗中脫中的死胡同,值此就職周年之際,當謹慎思索兩岸發展,這考驗總統之智慧抉擇。
*本文原刊114/5/19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