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交流擋不住(周祝瑛)

兩岸青年交流擋不住(周祝瑛)

作者:周祝瑛(國立政治大學退休教授)

許多研究都指出,在發生衝突的國家與地區,如能持續進行雙方民眾交流,就有機會增進彼此友好關係,降低彼此偏見、歧視與敵意,導致政策誤判與政經衝突的風險。

以美國1960年代著名的「族群接觸假設」分析,及美國前駐蘇聯外交官瑞奇曼研究美蘇長達38年冷戰的外交關係為例,均一致發現:無論是敵對的族群或衝突國家及地區,只要雙方持續接觸,尤其透過文化、教育及學術的交流合作,過程雖仍會存在政、經、軍事等方面的劍拔弩張,但長期交往後,便有機會改變決策階層與人民對彼此最初的偏見觀感,為結束雙方敵對狀態奠下基礎,甚至發展出友好關係。

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奈伊生前不斷被引用的軟實力概念,希望各國在武力、科技、政治制度與國際外交競爭外,可以更加重視與發揮該國的文化藝術等軟實力資產,進而增進交流機會,達成「以德服人、近悅遠來」的目標。

以此來看過去數十年兩岸關係無論如何跌宕,甚至是近日教育部主事者為兩岸青年交流提出政策「降溫」的發言,但抖音、小紅書等媒體對台灣青少年的影響已超越主管部門的管制範圍,若非當前兩岸政治嚴重對恃,雙方年輕人都視對方為交流與互訪的首選之一;原因無它,只因兩岸擁有交流中最重要的條件:地利之便、同文同種、語言無隔閡、人民友善等因素。哪怕大陸仍嚴格控制資訊,但只要攜帶一支有國際漫遊的手機,也能通行無阻;同樣道理,赴陸交流的台灣年輕世代,豈是能被輕易洗腦?

尤其,透過陸生來台進行文教交流,更能為台灣帶來最佳的軟實力效應!據統計,從2011年台灣的大學開始招收陸生前來修習大學與研究所學位,到2021年為止,約有4萬5千多人次來台讀學位,如果加上短期交流的研修生,已超過25萬人次;而台灣學生前往對岸也超過數十萬人次。

許多相關研究都發現兩岸大學生透過交流,有助雙方提升台海兩種不同社會制度與文化的了解與尊重。

其中,陸生來台停留時間愈長,雖然對台灣的社會價值、傳統文化,甚至是自由、民主與法治存有不同看法,但來台學習與交流後,往往會把台灣當作第二個故鄉,希望能常回來看老友、逛夜市、吃美食!

從歷史長河看,政治只是一時,友誼才是長存。如同李白所言:兩岸猿聲(雜音)啼不住,輕舟(文教交流)已過萬重山!

 

*本文原刊114/5/17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