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台灣沒有下一次大選了!」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長張維為的說法,最近在大陸廣傳。他很自以為是,但持不同看法的學者不少,認為這種推論武斷,也缺乏應有的根據。
政治人物看不起象牙塔型學者的人中外皆有。美國故總統尼克森表現的最為露骨,他說:「教授們可以馳騁在荒誕艱深的學科領域中。掌握權力的人卻要把眼睛牢牢地盯在處理具體問題的結論、影響與效果上。」理論家喜歡抽象的看待權力,政治領袖們卻不能如此浪漫地脱離現實,一些學者談論兩岸關係正有如此的抽象。
中共政權推動公共政策的基本模式是,有想法與辦法先經學者研擬,經媒體傳播,聽取大衆意見,再由黨政内部滙提計畫方案。沒錯,學者的功能之一是政策的傳聲筒;然而,信使不能言過其實,否則就是無的放矢了。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印證統一只有兩種途徑,一是文統,一是武統。美國故總統雷根說:「和平不是没有衝突,而是通過和平手段解決衝突的能力。」學者奢言武統等同莽夫,是白讀書了!學者應該明白《反分裂國家法》是唯一未貫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稱的法律,它強調非和平方式的統一只在和平已不可能時;因此,更應窮畢生之力追求和平。
學者可以濟世救國在那裏?因為,他深知戰爭的恐怖、和平的歡樂,只要有人性的人都會表示歡迎;但是,他也洞悉屈辱的和平等同投降,無論在身體或心理終究會捲起革命性的對抗此一歷史的事實。
台灣存在的事實是,人民可以經由選舉來改變政權。做為政治學者豈能忽略賴清德雙少數執政的選民結構!國民黨和民眾黨仍然擁有約六成的選民。中共政權談兩岸關係又豈不尊重絶大多數的民意!
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在謀求和平統一談判的過程中,對等、尊嚴的對待是必要的前提,正如雷根總統說:「任何事情都可以談判,除了兩件事:我們的自由與未來。」
賴清德總統最近相對於中共政權提出的「一國兩制」,提出了「公司購併說」。以大事小以仁,賴清德出招了,置之不理,絶非上策;風涼以對,大可不必。大陸學者就別加油添醋、搧風點火了!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5/30匯流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