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變「楚門的世界」:信任與隱私的淪陷(郭宏璿)

幼兒園變「楚門的世界」:信任與隱私的淪陷(郭宏璿)

作者:郭宏璿(新故鄉智庫協會行政專員)

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二章第七條所揭示,教保服務應以幼兒為主體,遵行幼兒本位精神,秉持性別、族群、文化平等、教保並重及尊重家長之原則辦理。這條法規明確指出,幼兒教育的核心在於以孩子為中心,並拓展至關懷「我與他人、我與環境」的全面發展。然而,近年來頻傳的虐童事件,從駭人聽聞的剴剴案,到基隆伊甸基金會早療中心與台中豐原某私立托嬰中心爆出的不當照護案例等,皆使幼兒園安裝監視器的議題浮上檯面。這看似能提供安全保障的措施,實則在幼教現場掀起了一場深刻的信任危機。

誠然,監視器在表象上能給予家長一份安全感,亦可作為遏止不法行為的手段。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其對幼兒教育本質所造成的深遠影響。當家長因對教保人員的不信任,甚至讓孩子攜帶錄音筆入園,而教保人員的言行舉止被無限放大檢視,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已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在這種互不信任的氛圍下,何來優良的教學品質與健康的學習空間?

雖然尊重家長是教保服務的重要基石,但過度依賴監視器,反而會削弱家長與教保人員之間的直接溝通,將原本應由雙方共同承擔的教育責任,單方面地寄託於冰冷的影像。更為關鍵的是,孩子的隱私權在「人本」的幼兒教育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道德考量。尤其在台灣資安人力相對匱乏、資料外洩事件頻傳的現況下,我們能否真正確保這些敏感影像資料的安全,不被濫用或洩漏,也是一個嚴峻的法律風險與道德考驗。一旦影像資料外洩,不僅對幼兒園與教保人員造成困擾,更可能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我們應思考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重建家長與教保人員之間的信任關係,共同為幼兒創造一個安全、溫馨且充滿信任的成長環境。以下是幾個值得深思的替代方案:

1、增強家長與機構之間的溝通:定期舉辦家長會與開放日,邀請家長到園參觀、了解幼兒園的運作模式,並提供機會與老師面對面交流。這能讓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園所的學習與生活狀況,開放透明的溝通管道,也能有效降低家長的不安與疑慮。

2、加強人力配置與專業培訓:提高師生比或增聘行政人員,降低每位老師需要照顧的學生人數,讓老師有更多精力關照每位孩子。同時,應加強教保人員的專業培訓,提升其處理幼兒行為與情緒的能力,並建立內部監督機制,確保不當行為能即時發現並處理。

嚴格規範監視器使用的必要限制,若基於特殊考量,幼兒園仍需安裝監視器,那麼明確而嚴格的使用規範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建議應有以下限制:

1、家長不得隨意調閱及監看:監視器影像的調閱應有明確的程序與權限限制,避免家長隨意監看,造成對教保人員的不當壓力與侵犯。

2、調閱須有公正第三方評斷:當有調閱需求時,應引入公正的第三方,如教育主管機關或專家學者,共同評估調閱的「必要性」與「合法性」,以確保資料不被濫用,並維護各方權益。

3、設置地點應避免侵犯隱私:監視器應安裝在公共區域,如教室、活動區、門口和走廊。禁止在兒童如廁、換尿布、午睡等涉及個人隱私的區域安裝監視器。

回歸教育本質,共築信任基石。幼兒教育的最終目標,應是讓教保人員能夠在一個安心、專業的環境中,全心投入教育工作,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監視器或許能提供一時的安心,但若是以犧牲信任、侵犯隱私、資料外洩風險為代價,那麼它所帶來的弊端恐將遠大於其效益。呼籲社會各界應共同思考如何回歸幼兒教育的「人本」精神,透過更有效的溝通、更健全的制度,以及更深厚的信任,為我們的下一代建構一個真正安全、溫馨且充滿愛的成長環境。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