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國彥(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
50年前在台大地質系的「地球歷史課」上林朝棨教授笑嘻嘻地說:「告訴你們一個祕密,台灣自古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
話題從台南左鎮菜寮溪新發現的犀牛化石說起,他說到他的老師早坂一郎先生收到當年日據時代台南保甲所(相當於戶政事務所)書記陳春木先生送來幾塊「奇異的石頭」,而發表了「早坂犀牛」這個化石種。
林教授要我們想想:「台灣四面環海,犀牛總不可能游過來吧?!也就是說,以前台灣和大陸之間有陸橋相連,台灣是大陸的東海岸,台灣是大陸的一部分,牠們才有辦法走過來」。當時大三的我們,愣頭愣腦,心想怎麼可能?
50年後,2025年6月22日,賴總統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的第一講,他說:「台灣早在信史時代以前,就有獨立的生態系」,接著他引證台南菜寮溪發現的早坂犀牛、猛獁象與左鎮人為例。
當年暑假,我班同學8人充當助手陪同林教授及日本學者前往菜寮溪挖掘新發現的犀牛化石。同班好友郭龍泉是素描好手,當場描繪了挖掘現場化石骨骸分布的樣態,黑色的泥岩地層中躺著一隻保存約40%的犀牛。當年來台協助的日本專家鹿間時夫與大塚裕之於1984年正式發文章,將該犀牛命名為「中國早坂犀」。
鹿間教授在台協助期間曾一度中風住院,差點客死異鄉,靠著林教授等人向民間募款才湊足醫藥費,而我親愛的林教授也於1985年撒手人世。他們一代學人,人生最後十年在困窘的條件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時代任務。
林教授被尊為「台灣地質第四紀之父」,在當年地史課上問我們:「這隻犀牛為什麼千里迢迢從大陸來台灣呢?」,「因為大陸太冷了啊,冰河時期嘛!牠們是來台灣避寒啊,台灣是牠們的避難所啊!」然後,意有所指地伸手指指我們,「就像你們這裡有些外省同學,你們的父母也是因為中共叛亂才來台灣的吧!你們也是犀牛一族。」我們都被逗樂了。
早先,這個犀牛化石的生存時代被籠統地框在46萬年與90萬年前之間。2017年我在一個國際研討會發表最新的研究結果,該頭犀牛活在80萬年前的寒冷冰期,是從中國大陸福建一帶走上「台灣陸橋」,來到台南新化左鎮一帶。今年此刻,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台灣有犀」的展覽,由策展人紀子勤博士親自導覽,重現1972年挖掘現場,回溯半世紀以來的風采。
在這頭「中國早坂犀」正式命名40周年之後,賴總統據之以宣揚「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台獨思想」,十足的時空錯亂,引據失義。其實這隻犀牛是「左鎮動物群」的一部分,冰天雪地中整個動物群由中國移民台灣,是「唐山過台灣」的移民先驅者,是最早的先行者。也許,終其一生,綿延數代,牠們總活在鄉愁之中吧?!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