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談判露曙光 台灣加把勁(中時)

美中談判露曙光 台灣加把勁(中時)

美中貿易對峙明顯出現轉機,對下半年前景原本看似慘澹的全球經濟,無疑增添一線生機,國際金融市場也可望暫時迎來風平浪靜,後續觀察重點除了美中協議是否能確切反映在關稅稅率,川普究竟是真心與中國化干戈為玉帛,或僅是透過美中關係舒緩為其眼前兩大政策落實難題解套,更攸關近期美中互釋善意僅是短效強心針還是真的藥到病除。

對中談判 決定川普成敗

川普的對等關稅4月9日生效後,隨即宣布暫緩90天,預計7月9日到期。至於美中今年5月中旬在瑞士日內瓦首度進行高階官員談判,當時已初步達成關稅休戰的協議框架,且在為期90天的暫緩期間,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從原本的145%降至30%,其中包含芬太尼稅20%;中國對美國關稅則從125%降至10%,預計8月12日屆期。

可以說,接下來的一個半月內,川普的幾項首要任務都將迎來「關鍵時刻」,一方面美國參議院能否趕在7月4日前通過「大而美法案」,另外即是和各國在對等關稅暫緩期限後的談判結果,與中國的關稅談判更被視為關鍵中的關鍵。除了「讓美國再次偉大」能否從口號變成現實,更會決定川普2.0成功或失敗。聯邦眾議院5月22日表決通過川普「大而美法案」送交參議院,一旦通過,將使川普推動美國「黃金年代」的願景成為法律,為川普2.0交出首張成績單。

然而,因「大而美法案」進程不如川普想像中美好,對等關稅措施、特別是美中談判結果,勢必成為川普扳回一城的重要籌碼,至少可以讓川普2.0的開端顯得不那麼破落,進而保住川普的政策威望和政治話語權,可以說在美中談判的這一個議題上,川普已接近背水一戰,這也讓美國對中談判處於弱勢。

反映在近期雙方釋放的訊息,美國從4月時的步步進逼、咄咄逼人,5月日內瓦協商後態度已趨軟化,川普近日更公開放話指美國與中國已簽署了一項協議。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更是直接表示,中國會把稀土運給美國,且一旦中國履行承諾,美國就會撤除報復措施;甚至表示8月12日緩衝屆期後,美國可繼續保持局勢緩和,一切就看中方的決定,中方是否願意成為負責任的合作夥伴,美國將拭目以待。意即美中關稅究竟談崩還是談成,關鍵決定權其實在中國而非美國。

企業自救 賴政府莫辜負

作為對美國新關稅政策的報復,中國曾暫停系列關鍵礦物和磁鐵出口,對全球汽車製造商、航空航太企業、半導體公司及軍事承包商的供應鏈造成重大衝擊。對此,美國財長貝森特也表示,25日簽訂的協議是緩和局勢的措施,他很有信心未來磁鐵將從中國持續輸往美國。美中談判的重中之重,當然還是稀土。協議的一部分是降低關稅,另外則是稀土與磁鐵恢復輸往美國,這兩樣商品也是美國許多工業基礎的核心。

相較美方的積極和多方放話,中國則採取冷處理,官方並未立即回應或給予任何評論。可見相關協議雖顯示川普1月上任以來,長期貿易的不確定性與動盪已迫使美國默默加速與中國談判的潛在進展,但也凸顯美中最終要達成明確且全面的貿易協議,恢復彼此信任和逐步解除貿易戰,前方可預見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在此同時,美國與18個重要貿易夥伴的談判也可望於9月1日前達成。包括美國日前向歐盟提交新的貿易協議提案,印度也派遣代表團到華府舉行更多的會談。這說明美國的對等關稅已由開始時強勢的一意孤行,轉為透過貿易談判盡可能為美國爭取利益,以讓川普至少能有部分政策足以對選民交待。

對等關稅其實也是賴清德就任後首份外交成績單,目前台灣是否名列美國談判中的重要貿易夥伴不得而知,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只對外發布新聞指出,政府持續與美方磋商,也在互惠互利原則下逐步凝聚共識。但眼見企業已在對等關稅延緩期努力提前出貨、重議合約內容,想盡辦法展現韌性「自救」,政府無論如何也要再加把勁。台灣的談判難以像中國大陸具有優勢,但至少要拚全力將傷害降至最低,勿辜負國人期待。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629002226-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