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取消台積電中國廠豁免權的衝擊(風傳媒)

美國取消台積電中國廠豁免權的衝擊(風傳媒)

日前外媒報導指美國政府要取消原先給予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在中國生產晶片的「豁免權」,雖然有媒體指「影響不大」,但此看法可能低估與輕忽了此作法可能帶來的衝擊。

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商務部主管管制的副部長Jeffrey Kessler六月下旬告知台積電與三星、海力士等三家全球半導體領導廠商,美國打算撤銷盟友半導體廠在中國使用美國技術所依賴的豁免,最快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實施。有分析師認為此作法對韓廠影響大,台積電因只有少量非先進製程在中國生產,因此影響不大。

目前此政策尚未正式公告,因此是否成真會實施仍待觀察,但如果公告實施,先不談對產業與企業的個體面影響如何,對中美脆弱不穩的關係肯定會是一個重擊。先前中美關稅談判,在日內瓦協議後兩國關係未見緩和反變緊張,原因就是在協議後美國對中國又祭出管制手段(禁止他國用華為AI晶片、禁止美國EDA廠對中國提供服務),中國為此再把稀土出口卡住,之後才會有倫敦會談,讓中美的角力暫時打住。

因此,如果此時此刻美國又對台韓的半導體大廠,在中國的生產製造下禁令,不讓美國廠商提供服務,雖然現在並不清楚新禁令的項目、範圍等細節,但無論如何,單以新增禁令本身就構成「破壞停戰休兵協議」的行為,不論實施時中美是否已達成協議還是仍在談判中,都必然產生負面影響,把中美重新推入相向報復、打擊對方的狀態。

對產業與企業的衝擊也會出現;韓廠三星與海力士在中國生產記憶體,且中國廠占其生產比重相當高,例如,三星的NAND約20~30%、DRAM約40~50%在中國生產;海力士的DRAM約40%在中國無錫廠生產。而韓廠是全球記憶體的主要製造商,如因美國取消原有的豁免權而導致生產減少、未來升級亦無望,市場必然出現缺貨、漲價。台積電在中國生產的占比不高、且都屬成熟製程,但一旦受新禁令影響,對產業與企業都是負面衝擊。

台韓半導體大廠在中國生產的「豁免權」由來,是因拜登時代對中國半導體先進製程祭禁令時,為了減少台韓的反彈、降低對台韓大廠的影響,因此給予廠商豁免權,讓台韓半導體廠在中國的生產、升級都不受影響。但未來要取消這項「全面豁免權」的特權,台韓廠要使用或進口美國半導體設備都要申請等審批。

坦白說,這就是把台韓晶片業者的中國廠的死活都捏在美國手上,美國可以讓其生產順暢無礙,但卻也可以讓其生產完全停擺,只要美國商務部的審批遲遲不通過即可,情況一如先前中國不通過美國企業的稀土出口申請一樣。

白宮官員說這並非新的貿易升級,而是要「讓晶片設備的許可制度與中國對稀土材料的制度相似,確保對等和互惠」的說法顯示,這番話其實透露了幾個有意思的訊息,值得深究玩味。

一個是中美之間的科技戰與角力主軸,確立就是沿著稀土與晶片兩條軸線展開:中國掌握超過9成的稀土生產製造,美國則掌控大部份的半導體尖端技術、設備,而稀土與晶片都是兩國經濟、產業要運作、生產製造不可或缺的項目。

美國限制中國的尖端晶片,就把中國華為整得半死;中國禁運稀土也讓美國汽車工廠停擺。未來中美的角力就會在稀土與晶片的審批、限制、禁運之間擺盪;但這種情況也會改變,中國政府大手筆投資半導體大基金、尋求不讓美國卡脖子,歐美也尋求其它稀土來源,有研究指2040年中國稀土市占會降到不具主導性的2成多,最後的勝利會屬於較對手更快掙脫稀土(或晶片)掣肘者。

再者,美國取消台韓半導體廠的豁免權也顯示,無論是為了霸權之爭還是為了國安考量,美國為了壓制中國,越來越不顧企業利益與死活,科技戰初會給企業不少特別的豁免、通道、調適時間,現在已不怎麼考慮企業因素了,最明顯的就是AI晶片龍頭輝達,因美國的禁令讓輝達不得不認列55億美元的損失,營收減少150億美元;禁令再擴大則損失的營收要高達280億美元。

美國政府殺紅眼了,不再如過去一樣的顧及企業利益與損失,那些在中美角力領域內的企業都要注意,別撞上這把刀。

最後一點則是:美國禁令不斷擴大、深化,一定程度上顯示過去的晶片管制與禁令,效果遠不如預期,只好不顧企業利益的持續收緊。這種情況或許可從華為身上看出一二,除了華為手機晶片的7奈米製程,被認為突破美國封鎖外,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日前受訪時說,華為的晶片仍落後美國一個世代,但其用疊加和集群等方法仍能與最先進的晶片水準相當,這番話顯示美國要在AI上封鎖中國的難度高矣。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