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區設立 別忽略傳產業(杜震華)

科學園區設立 別忽略傳產業(杜震華)

作者:杜震華(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

國科會將於台南市歸仁區的台糖沙崙農場一帶設立「生態科學園區」,也就是南科四期,面積廣達500公頃,鄰近高鐵車站和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目前正進行可行性評估,希望在7月底前報行政院核定,並在2027年下半取得開發許可。由於交通便捷加上面積廣闊,引發業界矚目。

下世代AI人工智慧發展快速,台灣半導體產業投資和設廠需求持續擴大,例如台積電(2330)董事長魏哲家公開宣示,要在台灣增蓋11個生產線。國科會估計在2050年前,仍需開發2,000公頃的科學園區方足使用,顯見南科四期只是下一波園區開發的第一個階段。台糖擁有雲嘉南屏等多處土地,將會是政府滿足園區需求的最佳對象。

資通訊產業是台灣的出口主力,半導體業更是出口的重中之重;為創造亮麗出口和經濟績效,政府對台積電等明星業者的設廠需求自然是「有求必應」,各地方政府更是大力爭取、全力配合。所以,新開發的產業園區,無不以半導體為主的高科技業者需求為主,這也是自然合理的現象。然而,政府積極回應高科技業者的土地需求,並不表示產業界的土地需求全都能獲得滿足。因為,除了半導體、AI人工智慧和生技等高新產業之外,台灣還有廣大的傳統產業,包括食品、橡塑膠、化學、紡織、石化、非金屬礦物、鋼鐵、機械、汽機車等,雖然在偏高的勞工和土地成本下競爭力急遽下降,但就業人數遠超過資通訊等高新產業,若新設的園區都給了高新產業,對這些傳產不僅不公平,更將加速傳產外移和倒閉的速度,對台灣產業結構造成巨大的風險。

尤有甚者,傳產快速消失的結果,將嚴重衝擊國家的「經濟安全」。日前,衛福部查核我國的「醫療韌性」,發現我國「血袋」完全仰賴進口,因我國不生產醫療級的PVC材料;這應是塑膠業大量外移之下,衝擊國家經濟安全的最新案例。事實上,就算政府政策性地要求塑膠業者生產本國血袋,若無化學材料業者生產醫療級PVC,問題還是存在。但醫療級PVC的本國市場太小、成本太高,若無政策性補貼可能難以存續;而降低其成本的有效方式,可以是提供地租低廉的「傳產國安產業園區」-涉及國家安全的傳統產業園區。

其實,除血袋之外,口罩和防毒面具也都是韌性醫療所需,口罩生產在新冠疫情嚴重時在台灣「起死回生」,但防毒面具在台灣基本上也仰賴進口,除數量有限的軍用所需之外,幾乎無本地廠商生產,一旦戰爭貿易斷絕將陷入險境。以此類推,應可發現許多和國家安全、經濟韌性有關的傳統產業需要政府政策性的關照,降低其生產成本才有可能在台灣存活、生產。政府在規劃新產業園區時,似乎完全無視於這種狀況,一股腦兒提供給高新產業之需,有必要思考改變。

台灣工業區過去主要由經濟部或縣市政府開發提供業者使用,但因都會發展,這些工業區地價已十分高昂,傳統產業難以承受。近年來由國科會開發的科學園區,基本上是台糖取得國有土地,價格遠低於傳產工業園區;但都提供給高科技業者,傳產業者難以進入使用。台灣一般製造業者投資新廠的土地成本經常占總投資一半以上,為全球最高昂者之一。但如同上述,部分傳產企業在韌性經濟或國安考量下,有必要提供廉價土地(租金)來降低其生產成本,讓它們有機會在台灣存活,提供民眾安全保障。

因此,建議新開發的科學園區,能保留部分幅員給安全考量下盤點出來、必須存在的傳統企業,政策性地創造其生存條件,才是國安風險竄升下合宜的產業園區政策。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7/2經濟日報,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